淮河大堤:“前后两次分洪,感受大不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17:37 新华网 | ||
新华网正阳关淮河大堤7月9日电(记者王立彬)“1991年6月15日早晨8点,我作为阜阳地委书记在王家坝打响信号枪下令分洪。今年7月3日,在同一个地方,还是我开枪下令分洪。两次分洪相隔12年,感受实在大不一样。” 9日上午,在正阳关淮河大堤上,面对滔滔洪水谈及两次分洪前后的不同感受,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昭耀感叹不已。 “淮河两次抗洪,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从来水量看,两次大洪水总体上旗鼓相当。从水位上看,今年正阳关以下水位全部超过1991年。王家坝站和润河集超过保证水位的洪水量与1991年相当。1991年王家坝分洪水位是29.31米、流量5300立方米每秒,2003年分别是29.39米和6400立方米每秒。” 一同站在大堤上的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深有同感:“根据国家防总初步分析,这两次分洪对比明显。截至目前,淮河干流堤防没有发生重大险情。1991年淮河大水时,全流域使用了17个行蓄洪区,今年运用7个行蓄洪区,而且都是主动有序行洪,有效减轻了王家坝、正阳关、蚌埠等的防洪压力。还有一个就是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 “眼见为实。”王昭耀说,“今年我印象最强烈的还是老百姓撤离分洪区的速度和精神状态。尽管老百姓的家当比十几年前多了,但撤离的速度却大大加快。而且精神状态很好,没有抱怨,没有拖延,一天之内近2万人顺利撤离”。 敬正书接过来话头说,“这是因为我们有了蓄滞洪区使用和补偿方面的法规。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分洪、怎么补偿,都有标准,有程序,有说法,地方干部和老百姓心里都有底。所以这次我来检查工作,不用许诺和带支票,随身一本《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一路畅通啊”。 “除了心里有底,老百姓也有了家底不发慌。”王昭耀掰着手指头算起帐来:“这12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安徽省外出打工的人数每年就有650万,还不包括本省打工的。每个外出打工者年平均收入为3000元到4000元,这相当于3000多公斤杂粮啊。看见田里的大豆花生淹掉,能不心疼吗?但是再不致于像以前那样发慌发愁了。” 王昭耀说,1991年以来治淮工程的陆续建成和投入使用,是今年抗洪雄厚的工程设施保障。蚌埠新闸、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治淮工程初经洗礼,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说这些工程是“硬件”,淮河洪水调度必需的指挥信息系统就是“软件”。这是今年淮河抗洪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根本所在。 王昭耀兴奋地说,“7月2日分洪决策之夜,我站在王家坝大堤上就能通过视讯系统参加国家防总的会议。国家防总决策后,豫皖苏三省密切配合,非工程措施功不可没。” “弹指一挥12年,我们从46岁变成58岁,但是想一想这次抗洪过程,看着淮河干流水位正在回落,觉得一下子变年轻了!” 王昭耀和敬正书两位同龄人那饱经沧桑而坚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完)(来源:新华网)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