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细菌战》摄制组的故事之一:紧急志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0日15:01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摄制组 | ||
采访路线图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摄制组的故事之一:紧急志愿 文/唐藩 犹记2003年4月19日,因为一声紧急召唤而来到一起,有各自偶然的原因,揣着不同的忐忑心情,却又如此强烈的感受到同一条历史之河就那样真切地淌过了我们的思想。 ——题记 跨入《常德细菌战》摄制组大本营之前的数年数月,日本侵华细菌战对于我们的意义也许仅仅在于历史试卷中某个苍白的填空题,抑或是某个课堂上零零碎碎摇摇晃晃的记忆。 转变也许就从某个眼神开始,某颗剔透的眼泪开始,某种翻开历史时汹涌的感触开始,无须义正词严,意念里却各自树下了旌旗十万。 (一) 加入志愿者行列的第一天,细雨霏霏,新奇而又紧张的心情却在“场记”这个角色里细细碎碎的阐发。 从车窗外看村宅树木一掠而过,车轮一路泥花四溅,我想象不出我即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群人,要聆听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存与死亡。而我自己又该怎样地去感同身受。我却不知不觉中已经先被编导老师们感染。 为了拍摄小镇全景,张师傅驱车数里,寻找制高点,小镇的房屋上大都有一个倾斜的天沟,由于阴雨连日,上面长满了青苔,极易滑倒,曾老师扛着沉重的摄像机沿着木梯攀缘而上,楼梯下众人团团围着,大气也不敢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曾老师却愉快地在上头扮出惊恐万状的样子以缓解众人紧张的气氛。 镇德桥的最高点是水塔,铁桶样锈迹斑斑地冲天而起,塔内是空的,底部蓄满了水,一个窄小的铁悬梯绕着塔壁盘旋而上,走到塔口,听回声沿水气盘绕,我心里早已经胆怯,曾老师,郑老师二人的攀爬脚步声却已隐隐在半空中,不断地有泥石扑梭梭地掉在水里,溅起满是围观者的担心,我们不敢想象一脚滑空或者是那铁梯年久断裂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害怕么?我分明看到汗水淌满了他们的脸。那天似乎与水塔结上了缘,为了拍周家店、镇德桥、石公桥镇全景,他们攀登了三个水塔,我心里暗想,干这一行有恐高症可万万不行。回到大本营看摄制结果,几片景色一闪而过,将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虽然只有几秒种,观众们也许只是漫不经心的瞥上一眼,可谁知道为了摄制这么几个平常的镜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 (二)李奶奶是个典型传统的中国农村老人,有着慈祥的面容,皱纹里盛满了岁月的风尘,她不善言辞,眉目间却隐隐地流淌着一种渺远的孤独和落寞。当年由于鼠疫传播,李奶奶未婚夫一家一连死了数口人,她和她的丈夫不得不在孝堂成亲,说起往事,李奶奶看来很平静,她淡淡地诉说当年的情景,仿佛游离于记忆之外,但握着老人的手,却感觉出瑟瑟的颤抖,她穿着一双布鞋执意一个人走,我们看着她颤巍巍走在通往纪念碑的河堤上。这是她第一次来纪念碑。老人对我说。她找到了公公、婆婆等人的名字,那些名字一个个都代表了惨痛的记忆,李奶奶神情肃穆,但在她的眼神里却呈现出了某种不平静的东西,历史终究不能遗忘,任岁月如流沙般从指缝间滤过,而过去尖锐疼痛的思想却已篆刻手心。而面对镜头,李奶奶哭了。这个倔强而又坚强的老人在罪恶带给她的伤痛里默默地沉静了几十年,委屈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地决堤而出。 离开时,从车窗中后看李奶奶立于冷风之中,零星的白发在风中瑟瑟地翻飞。那苍凉的孤单意境久久地挥之不去,黑的白的历史在我眼前一页页次第翻开。 (三) 在我们眼中,熊老师是典型的豪放派代表,喝一盅小酒,诵一阕“大江东去”,笑声朗朗,就算是面对诸老人被病毒感染溃烂得残不忍睹的腿时,他依然能神态自若地用镊子收集老人脚皮取样。 我们以为熊老师是个超脱的人。 那天,曾老师端起摄象机要熊老师讲讲自己的感受时,熊老师竟然流泪了。象是卸掉了旷达的神色返归到人间世态上,熊老师的父亲是拍摄《常德细菌战》期间去世的,老人一辈子也为申讨日军侵华倾尽了心力,而临终前,熊老师却因为工作太紧张而没能守侯在病榻前,熊老师为此对父亲愧疚万分。 故事与书上千篇一律的报道事迹不谋而合,而我们却品读出了他真切的感怀与伤心,探访历史,寻求正义是一个长期的拉锯战,有人遗忘,有人放弃,更有日本人气焰嚣张地否决与阻挠,而我们应该在熊老师等众多人传承的民族责任感中反观我们的灵魂。 历史并不只是课堂上摇头晃脑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而是中华民族传承的责任与良心。熊老师去到里间去拭泪,哽咽着说一句“你们不要象我……”我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话来,大家都面色凝重地思索着,眼角也湿润了。 (四)刘思思是德山枫树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高高地扎两条麻花辫,束两圈玻璃花球在阳光下折散出一环环跳跃的光泽,眼睛流盼之间游弋着一股山野灵气。摄制组要拍摄她踢毽子,跳绳的镜头,她提一个鸡毛毽子蹦蹦跳跳走在我身边,看我用彩色橡皮筋把毽子绕几圈就欢呼雀跃着说“真好看,真好看”。她12岁,正是快乐追逐的年纪,不知道早在1941年,有一个如同她一般爱穿红衣服,如同她一般处于天真无邪的年纪的女孩蔡桃儿却死于惨无人道细菌战。蔡桃儿的12岁却是狼烟四起,战火弥漫。不谙世事却又何其不幸地遭遇到历史强加给她的命运,让人想来不由得唏嘘感叹。如花般娇嫩的生命怎样的萎靡、青肿、溃烂、消亡。请那些日本兵扪心自问,面对这一切,如何能够做得到心安理得,夜夜笙歌。而翻开常德细菌战死亡名册,密密麻麻的名字触目惊心,众多无辜的老百姓被扼断了人生之路,若没有731,没有细菌战,他们如今也应该是儿孙满堂,安享天年。如果这是宿命,也是日本侵略者强加给他们的,为了一己之私,视人命如草芥,冒天下之大不韪,必要得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谴责。从刘思思到蔡桃儿,回首民族之路坎坷艰辛。 (五)校园里的路灯一盏一盏亮起的时候,就是我们六个志愿者最忙碌的时候,上完一天课,弹掉满身下课铃声,我们便神色匆匆的赶到大本营,也许正好逢上白色采访车缓缓从校道驶来,老师们风尘仆仆却谈笑风声,从车厢里头抱出一叠录影带,那便是我们的任务了。个头高高、性格耿直的是李文海。脸颊上两团高原红现出北方女孩本色,豪爽却又不乏缜密,三笔两笔挥毫画曾老师如弥勒、郑老师如旺仔、熊老师如列夫托尔斯泰。据说李文海自动请缨而来,只为走进摄制组,了解细菌战历史,大家一直因此而敬佩她的勇气,她还带来了同宿舍的两员大将。唐丹霞活泼大方,说话快得如剥瓜子壳。五笔打字只听得噼里啪啦响声一片。黄小娟说一口正宗桃源话,年少而又沉稳持重。谭其臻、任婷婷都是大一英语系的学生,稚气未脱的样子,说话、微笑都略微露出羞涩,可做起事情来却是有板有眼。由于方言词汇量增损较大,老人们说的话我们很难听懂。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加上工作量又极大,30多盒磁带听音编字幕需要将近60个小时,大本营里用粗线红笔勾勒出工作进程表日日提醒敦促我们要快,更快,再快。我们往往要挤出一切课余时间马不停蹄的工作,一逢周末,更是夜以继日,夜深人静的时候,只听到键盘的敲击声和夏虫此起彼伏的长鸣,想不到更深更远的工作意义,只是单纯地想尽自己的努力为摄制组添砖加瓦,尽力为老师们分担一点负担,可是眼皮却很不争气的连连酣战,时常一盘带子听不到一半边开始昏昏欲睡,就得要曾老师来替我们收拾乱摊子。沉沉睡去,夜半醒来,还隐约看到办公室的灯光闪烁。于是感慨万端,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能让他们如此精神抖擞不辞劳苦? (六)在常德拍摄的最后一天,《常德细菌战》摄制组全部成员都聚集在一起,既是为多日来我们昼夜不分的工作划一个完满的句号,也是为老师们赴日拍摄饯行。每个人都面带微笑的彼此祝福与道谢,心里却涩涩的有某跟弦被牵动,半个月以来的这些天,在大本营工作逐渐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习惯了夜晚此起彼伏的敲击声,习惯了每天路过大本营门口时自觉或不自觉引颈张望,习惯于溢满自豪的称呼“我们设置组”。手捧着曾老师发给我们的印有“记录片常德细菌战”字样的帽子。第一次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分量,其中的纪念价值远远超过了帽子本身。曾老师第一个戴上了帽子,表情虔诚慎重。他说希望我们看到帽子时能够回忆起在摄制组的点点滴滴。郑老师纠正着说希望能在带着回忆的心情不知不觉的去带上帽子。那天,大家都默契地不曾取下帽子,每个人心里都仿佛安了一台摄象机,把那份庄严,那份感触都拍摄保存在心底。这顶帽子不只是一顶帽子本身,而是一连串复杂而神圣的情感。 在十多天的忙碌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也不过是打打字幕之类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潜存在我们头脑中的民族意识却在碎碎的感动与感激中前所未有地异常清晰地凸现出来。 声明:文章为纪录片《常德细菌战》摄制组专供新浪网特稿,如需要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