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纪录片《常德细菌战》“追击”行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0日17:44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摄制组 | ||
王选:南昌搜寻前奏曲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追击”行动之南昌搜寻 王选:南昌搜寻前奏曲 7月8日下午三点,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小型会议室济济一堂,掌声阵阵。今天到达南昌的王选女士与师生们同堂召开了侵华细菌战江西座谈会。会议由文旅学院院 王选女士此番跋涉是踏着线索为寻找1941年在常德细菌战中空投鼠疫的战机起飞机场而来,得到了梁洪生教授等的大量协助,王选疲惫的脸上不时露出笑意。在师生们问及为什么走上这条道路时,王选谈到是深受环境的影响,洋洋洒洒地展现了历史与现实带给她的一系列震撼与转变,然而说到这些沉重的问题,王选并没有采取一种严肃的表达方式,语言诙谐幽默,却令听者在微笑的同时体会到民族过去的苍凉感和辛酸感,引起了师生深深的思索与共鸣。 王选女士此行计划将在南昌停留三天,明天她将开始对机场的寻找,她能顺利找到吗?请关注后续报道。(文:唐藩图:曾海波)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追击”行动之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同行经验为我添加筹码 7月7日,我们来到上海电视台,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下午与上海电视台记实频道就记录片的拍摄艺术等问题与记实频道总监袁晔珉(中)、纪录片编辑室编导吴海鹰(右二),制片人编辑王小龙进行了探讨和洽商。他们对我们纪录片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期待。 他们的经验为我们记录片的拍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导航作用。(文:唐藩图:曾海波)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追击”行动之红衣青年 在上海,我们与保钓队员相遇。我对于他们的感性认识也由此得到彻底刷新。 掀起惊涛骇浪的他们也不过是群普通的人,有理想,有理智,有各自安定的生活。不是疯子,也从不自诩为太阳。是什么促使他们迈出奋不顾身的一步呢? 面对镜头保钓行动总协调人冯锦华展现出的是一种平朴的心情:面对文化与文明,他首先是把民族的利益摆放在第一位。(文:唐藩图:曾海波) 纪录片《常德细菌战》“追击”行动之老吴心忧天下 从霓虹闪烁、人流熙攘的南京西路看过来,踏进老吴十六平米的家时,立马有一种青云直堕的感觉。鸽子棚一样窄小的房间里挤着老吴一家三口,两台电脑及琳琅满目的电脑书籍大喇喇地堆积着,将饭桌、床铺都拘囿在房间一角,炒菜声、车铃声和窗外一声声悠长的叫唤构成老吴哐哐铛挡的上海,那一刻我们实在有些恍惚:这是在上海?上海竟然有这样的地方? 身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之中却承受着如此巨大的责任,在严重失衡的价值天平上老吴如何能找得到平衡点呢? 老吴不会标榜自己,他坦然言之,声称自己也会感受到不平衡,但是他就像一个挖井人,挖下了第一锄,就身不由己的要继续挖下去,他要弄清楚,谎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只咬定一个死理:要把真相告诉世界,历史永远不能忘却。老吴说,忘记祖先所遭受的苦难,历史可能重新发生。 老吴最引以为毫的就是他的“918爱国网”,为了网站他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资金,打开电脑,他兴高采烈的为我们介绍他们网站编辑运行情况,以及所收到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反馈,他说谁是最好的?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衷心祝福老吴的网站能够真正走入大众人民生活之中,那不光是老吴之福,网友之福,更是广大爱国者、整个中华民族之福。 老吴并不像传统概念中的上海男人,有一股子豪爽劲和执拗劲。在听到我称呼他为“吴老”时,他极为诧异地睁大了眼睛:“你刚刚叫我什么?吴老?哪来那么多什么老什么老的?叫我老吴!大家都叫我老吴。”一幅紧张而又不满的表情。 如果你在上海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不妨笑意盈盈的走过去,亲切的唤他一声“老吴”,和他说一声你也是为爱国者。(文:唐藩图:曾海波) 声明:文章为纪录片《常德细菌战》摄制组专供新浪网特稿,如需要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