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乞丐收入不亚于白领 据称每天能进账200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1日21:51 新华网 | ||
时下,随着收容遣送办法的修改,街头乞丐再也不会因乞讨而被千里迢迢送回家,有关部门也无法使用强制性措施对其处理。不过,随着乞丐的逐日增多,城市的容貌也正被渐渐侵蚀。如何在收容遣送之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城市管理,无疑是出现在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当晨报记者历时数日跟踪采访后发现,乞丐群在上海正有蓄势生根的趋势。 申城乞丐越来越多 细心的上海人会发现,最近一个时期内,身边的乞丐逐渐多了起来。在山东中路和广东路路口一家公司工作的董小姐就深有体会。她每天上下班,都是乘地铁二号线往返于公司和位于静安寺附近的家。2个月前,路上还只能遇到2个乞丐,一个是残疾的十几岁少年,经常出现在静安寺地铁站,另一个是老年妇女,行乞位置在河南中路地铁站。心地善良的董小姐经常把兜里的零钱施舍给他们,换来几声道谢。但现在董小姐如果想施舍,就要给5个乞丐了。每天董小姐从居住的小区出来,就能在路边看到一个光头的中年男子,往前走,还有一个卖唱的盲人,接着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可怜得好像没有人给点钱就马上要饿死了一样……和董小姐看到的差不多,王先生也向晨报记者反映,他每天都要经过人民广场,现在乞丐比以前多了,对于熟悉这里环境的王先生来说,很明显是来了新的乞丐。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五角场、铁路上海站、漕河泾等地带均有乞丐增多的现象。对于这些沿路乞丐,以往是由有关部门按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处理的,但这个《办法》就要取消了,一时间,乞丐的管理问题就成了盲区死角,那么,现在的乞丐怎么“享受”新的“待遇”呢?晨报记者对“占据”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一带的乞丐进行了深入调查。 行动有规律 朝7晚9,打车往返7月9日,九江路与人民广场的过道处,一个双腿曲在背上的残疾少年正在乞讨。他自称明明,记者已经观察了他一个星期,和他“混”得蛮熟。几乎每天早上7时,都可以看见他准时从复兴东路上的一家招待所门口出现。接着,一名20多岁年轻男子会用自行车载他到复兴东路光启路路口,然后再喊上一辆出租车,将其送到人民广场附近,趁着行人稀少,明明会将变形的双腿轻松地绕到脖子后,在自己的地盘上放上一个铁碗。为了刺激行人施舍的欲望,明明会从自己的包里拿出各种面值的硬币,胡乱地撒在铁碗周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撒下诱饵”。可能当天的收入并不理想,这天晚上明明直到10时才收起铁碗,一步一步地挪向路边等待的出租车。10时半,明明乘坐的出租车停在早上上车的地方。10分钟之后,又是早上那名男子将明明接回了招待所。在对十几个乞丐的观察中,记者发现很多乞丐都是早上7时左右来到行乞地点,晚上9时收工,其中不乏打的往返之人。 地盘分得明,手段花样多明明告诉记者,行乞是要分地盘的,本来常常是用打架决定地盘的归属,可现在能要钱的地方是要轮流“坐庄”,一般一个月一“换岗”,乞丐之间倒也相安无事,因为大家觉得比较公平。明明的“邻居”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不像明明那样,靠装出可怜相赢得同情心乞讨,而是把自己装扮成失学的学生,花点小钱办张学生证,然后请人写份失学经过书,放在面前博取过路人的同情,每天获得的“利润”比明明要高出很多。当然也有在地铁里装成聋哑孩子的乞丐,咿咿呀呀得连比带划向人乞讨,效果也不错。总之,翻来覆去的花样离不开一个宗旨,就是靠同情得到钱。 白天工作忙,晚上住旅馆年过半百的老冯和老伴本来也是人民广场的乞丐,自从地盘“换岗”给明明之后,两人就从人民广场一带的地面转移到地铁站,两个人一个装瘸腿,一个装瞎子,一前一后匍匐在台阶上。与明明的打的“上下班”不同,他们从来都是一前一后地走回住处,那是一处弄堂深处的小型旅馆,每天的费用是30元的单人房。每天的23时,地铁停止运营的同时,也是他们一天乞讨结束的时候。 每天有200元进账 昨日下午3时,当记者遇到14岁的亮亮时,他正在九江路通往人民广场的临时通道上行乞。他说,他是近日同“叔叔”两人一起从农村老家到达上海的,当时“叔叔”说上海“很容易赚钱”。说这些话时,他那明亮的双眼始终盯着地上的铁皮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叔叔说这里有很多老乡。”亮亮自言自语说:“昨天,我在这附近就遇到两个小伙伴,问候之后才知道都是安徽老乡。”在记者的再三询问下,亮亮承认说自己以前不认识那个“叔叔”。当时他到自己家来,父母得到一笔钱后,就让他随“叔叔”一起来到了上海。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残疾小孩,然后“叔叔”教他们多找女性行乞,而且尽量采取“死缠烂打”招数,目标心慈手软多半会掏钱。在“培训”之后,他们分区域行乞。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在不到半个小时里,亮亮的铁皮罐里已经增加了十几元,很多行人都是直接将1元硬币扔入罐内,夹杂着少许角币,甚至有人直接放入5元的纸币。据知情人士透露,运气好的乞丐每天能有200元进账,如果遇到“五一”、“十一”长假,这个数字会更多,和白领的收入不相上下。而在复兴东路与四牌楼路交叉路口附近,一对中年夫妇相互搀扶着乞讨,男子的双眼已经完全失明。这对夫妇不愿过多谈起自己的事情,只是说他们一行数人在上海,每天分头行动,老家是河南农村的,现在趁农闲时间出来转转。同时,记者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海火车站附近调查时发现,大多数乞讨者均称来自某两个省,而且多半来自农村,趁农闲时间到上海来“淘金”,乞讨者的年龄从三四岁到七八十岁不等,多以十余岁儿童为主。 都市乞丐成顽疾 由于为这些特殊人群定性比较困难,既不能单纯地将其定为扰乱社会治安人员,又不能当作正常劳动力看待,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警方不能无凭无据地作出强制性处理。但是,若不对这一现象进行管理,这个特殊人群又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记者了解到,作为管理者之一,让警方颇感无奈的是,由于收容遣送办法也已被国家明令废止,若警察在街上遇到这些人时,唯一能做的只剩下驱赶,并且驱赶的范围十分有限,因此,无法根治这一现象便成了他们的担忧之一。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劳动来获取合法收入也应当是城市文明的题中之义。对于那些整天以行乞谋生,特别是那些以假象欺骗市民感受,背后却打的上下班的乞丐,不作劳动,却硬是从路人那里讨来一笔可观的钱财,显然有悖于这一精神。城市需要发展,上海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当成千上百万的辛勤劳动者以自己的血汗创造城市文明之时,乞丐却在以特殊行为对抗着,不免让人感到遗憾。(来源:新闻晨报)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