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十年探空铺路架桥成就斐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2日16:54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7月11日电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日前撰文,对国家航天局成立以来的10年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他认为,十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空间技术成就斐然,在为国民经济不断做出贡献的同时,中国航天已经为月球探测、载人飞行等重大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郭宝柱副局长指出,最令中国航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达 他表示,中国之所以跻身于世界空间大国之列,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自行研制并发射了50余颗各类卫星。其中包括返回式遥感系列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系列卫星、风云气象系列卫星、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系列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以及海洋卫星等,完成了由试验卫星向应用型卫星的转化。目前,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在轨正常运行,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在返回式卫星技术基础上研制的载人飞船已经完成了4次无人试验飞行,即将实现载人飞行。 中国科学院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微波、红外、可见光遥感设备和空间探测仪器,已经成功地用于中国的遥感卫星。在特种金属、非金属材料、大功率微波器件、红外器件等方面也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的快速发展,空间技术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等重点型号,是中国航天实现应用卫星上水平、推动卫星应用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航天型号大型试验连续成功,为后续各类应用卫星和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空间应用活动正在许多领域蓬勃发展,不但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力量的迅速壮大。 他认为,“十五”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民用航天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卫星公用平台和新一代运载火箭两个型谱;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综合卫星应用体系;实现空间科学、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计划。 新一代运载火箭将以低成本、高可靠、大推力等特点,构成系列化,可以满足未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大型静止轨道平台将以目前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满足未来对通信卫星的需要。 为了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持续、不间断的遥感数据服务,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卫星系列要保持连续稳定运行,步入正常的业务化轨道。资源一号的后继星即将发射。 发展气象卫星要极轨和静止同时并举,逐步实现业务化、系列化。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载有先进的辐射、成像、探测仪器。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 他还指出,我们还将逐步形成以中国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空间观测网,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为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提供服务。 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实现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卫星计划零的突破,已经成为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的一个全面合作的计划。双星计划的实施,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目标,也是中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的高时间分辨率和全天候观测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情况进行大范围、连续动态监测,对现有的卫星遥感能力是强有力的支持与补充。 开展月球探测可以深化对地球环境和宇宙空间的认识,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可以带动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等基础技术的发展;可以探索月球资源,开拓空间应用的新领域。中国航天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运载火箭已经具有月地轨道的发射能力,成熟的卫星技术为月球轨道器和登陆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空间科学的基础研究达到了国际同等的水平,为月球探测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始终是航天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21世纪,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空间活动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统筹规划空间资源,建成空间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的业务服务,实现中国航天活动协调、高效、健康的发展。 中国航天的发展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要鼓励自主创新,尽快缩短技术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中国航天产品走向世界。中国航天必将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