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走向城市带 “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3日10:15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京7月13日电 “长三角”走向城市带 新华社记者 周放 黄庭钧 潘海平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出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 “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 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掀起规模浩大的“路桥运动”。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在建设、管理和技术上取得一连串突破。浦东磁浮铁路交通示范线开通,杭州湾跨海大桥和长江口跨江大桥相继开建,沪崇(崇明岛)苏(南通)大通道启动。 “长三角”公路大动脉沪宁高速公路开始扩建8车道,宁杭高速以及连接苏(州)沪杭的高速公路全面兴建,将使“长三角”高速公路形成内外两个大环网。 5月21日,苏嘉杭高速公路江苏浙江交界收费站实现二合一,这是“长三角”公路运营上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成为走向联合运营的开端。 5月25日,11条连接长三角各大板块的轨道交通网建设规划浮出水面。未来5年内,从长江口北岸南通市,到杭州湾以南的宁波,西至南京的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将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 区域经济专家认为,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的交通计划,将极大推进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带来生产力发展格局的重大变化。 “长三角”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推行“一体化” 今年以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先后带领两省高层党政代表团,在江浙沪进行穿梭考察访问,首次就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形成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共识。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也表示,把联动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许多方面迅速迈出实质性脚步。4月10日,江浙沪三省市的工商部门在杭州签署了一份合作会议纪要,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推行“一体化”。内容包括:三省市之间企业异地办厂实行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跨地区投资;在省际间开通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共建三地工商管理部门办案协作机制;以及共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等。 “长三角”地区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最近开始启动,通过组建“长三角”跨省市的运输集团,拓展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今年以来,上海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向江苏浙江的一些大企业直接发放贷款。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市的内地投资中,来自江浙的投资占50%。如今,环杭州湾5万多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已在或即将在上海设点和建立总部。 “长三角”20多个城市今年开始实施各地人员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从而实现“长三角”内各地教育、培训、考试的资源互通、共享。 无锡、上海两地的公交公司去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一卡两地刷”,两地市民可以持本地公交IC卡在对方城市的公交、出租车、以及上海的轮渡、轻轨、地铁等交通设施上使用,目前沪锡两地异地刷卡已经达到了每月1万次以上。 从城市群走向城市带 近年来,席卷整个长三角的城市化浪潮使连接各城市间的乡村地带急剧缩小,城市边界纷纷汇合,第一次出现与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群相似的城市连绵带。 去年以来,在1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各板块,城市规划大调整、大改造和大开发全面启动。上海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在整个6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全面铺开。苏南板块各大中心城市改造拆迁面积均超过百万平方米,城市建设投资均以百亿计。2001年,南京市城市规划面积从2753平方公里扩张到47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逾千万。城市规划面积首次超过农村地域,城乡发展格局出现历史性转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经济区连续10年以全球领先的经济增长速度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现代化进程。曾经以“鱼米之乡”著称于世的苏南地区,1975年工业创造的国民财富首次超过农业,如今传统农业在苏南已经消失,产业化、工厂化已经成为第一产业的主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长三角15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5.9∶51.8∶42.3。根据江浙两省的社会发展预测,到2005年,长三角苏南板块和浙江北部杭嘉湖以及宁绍地区将基本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过程。 成千上万的农民正在告别世代居住的乡村家园,向城市迁移。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至2000年,江苏省总人口增加2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增加1099万人,乡村人口减少881万人,人口增长首次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加。目前长三角苏南板块按照人口划分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完)(来源:新华网)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