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就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提出4点建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6日10:40 新华网 |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在我们庆祝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华诞的日子里,中国的汽车工业受到如此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担心中国汽车产业如此幼稚,以至于加入WTO,失去政府的呵护之后,民族汽车工业将面临生存的危机。 然而,当我们迈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看到,只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开放和竞争中给予竞争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前景并不悲观。相反,只要我们的体制和政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重要机遇期,在推进实现自主开放中壮大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充分利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在更高层面认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意义,把握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跳出汽车看汽车。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产业广泛的前项关联、后项关联和侧向关联效益使它荣膺世界之冠。这种百年不衰的产品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我国从发达地区开始,正逐步进入居民汽车消费的时代。居民汽车消费一旦形成气侯,就会创造一个年销售额几千亿,直到上万亿的持续增长势头,从而构成我国以内需为主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汽车可以带动行业产业面之宽,能包容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之广和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可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之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对于改变人民生活质量之显要,是其他产业难以与之相比的。在经济起飞和工业化阶段,汽车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载体,这一结论已经被很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正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 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也在创造新的文明,改造人民的生活方式。随着私人交通手段的普及,城市将分散化,国土利用水平将大大提高,那些非耕地,包括部分丘陵山地都可能变成居住、商业、工业和旅游用地,整个国土将随之增值。汽车的广泛使用,不仅会扩大人们的生活半径,加快社会的活动节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距离和时间概念。 居民良好的流动性不仅有利于减少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各地生活习俗的共通,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有意识的推动和利用汽车文化为社会服务,汽车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轮子。 跳出国门看汽车。几十年来,中国梦寐以求的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投入大量增加,生产的经济规模不断提高,汽车企业的国际重组波澜壮阔,汽车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大大提高。 中国加入WTO,使我们面对战略的选择。此时,封闭式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全方位的比较优势,在现阶段,制造业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并有无比巨大的潜力。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为基础,及早确定本土制造,满足国内需求,力争实现进出口为目标,采取积极措施,放宽国内投资者市场准入,同时投身国际重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中国的汽车工业就能够有力的竞争发展地位。 跳出汽车工业看汽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影响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已经大家超出制造业的范围,面对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城市规划遇到了挑战,城市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求,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了,交通安全事故率上升,节能和能源战略的问题再次提到议事日程,如此等等。这些并不是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所能解决的,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和措施,逐步改善汽车消费环境,降低社会成本。 为使居民汽车消费顺利实现,还必须大力发展汽车贸易和服务业,汽车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快,汽车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广泛应用,这使国际竞争迅速由制造业向贸易和服务业转移。这恰恰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弱项。近年,汽车巨头间跨国兼并和重组浪潮的兴起,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贸易和服务领域的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为从汽车制造业向汽车产业延伸,我们必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其中不仅需要产业界重新审视自身发展的战略,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设定清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想其中应该考虑到:1.要使汽车产业成为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2.在汽车为广泛使用,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社会进步水平的同时,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参与国际分工,引进战略投资,优化产业和企业结构,壮大本国和本土企业,提高制造和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汽车产品的进出口。 第二,制定汽车消费政策更具有本质意义。汽车是一种耗能、影响环境、影响安全,需要庞杂的社会配套条件和大量基础设施支撑才能被广泛使用的最终产品。制定汽车消费政策的重要任务就是使释放居民汽车消费潜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一方面要净化汽车消费环境,消除经国家认可车型的那种行驶歧视等,释放居民汽车消费的潜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燃油税,按排量缴纳消费税,对经济适用性车和高档豪华型车实行差别税费和差别出口政策。对环保型车和达标车实行差别税费体现政府鼓励和限制汽车消费的倾向。以汽车消费政策来引导居民的汽车消费,以客户的货币选票来影响厂商的研发生产和工作。政府以市场化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居民汽车消费和产生研发生产投资引导到国家能源环境、配套条件的范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制定和推行汽车消费政策的做法,与政府管制企业、督促企业研发、限制市场准入、控制企业投资的做法相比,不论对消费者,对厂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更加有利和有效。 第三,竞争的筛选是不可逾越的过程。我们曾经希望越过市场竞争的筛选,由政府指定三大三小作为培养对象,集中国家资源,集中政策优惠,通过强有力的干预和重点扶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长期以来,政府对外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挡住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侵蚀。对内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使有效资源集中于政府指定企业,期待日后在开放市场的时候,就具备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政策曾经发挥积极作用的话,那这种做法也产生了很多不容忽视的弊端。过渡的产业保护政策,不仅扭曲了市场需求,而且扭曲了国内的成本和价格,扭曲的市场信号就误导了企业,人为地弱化市场竞争,容易使企业对政府的保护产生依赖,没有严酷市场竞争的心理难以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可喜地看到,近几年汽车市场的竞争确实激烈了,但企业的竞争力却随之提高了,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企业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包括汽车产业在内,有效的竞争会极大地激发企业的活力,竞争会促进企业的管理重心,竞争会促进企业技术开发,竞争会促使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竞争会促进企业和产业的重组,提高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市场竞争是解决困扰汽车产业发展问题的基本途径,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创造必要的市场竞争环境。现行体制下,政府有能力把企业做大,但是无论是拔苗助长还是精心呵护,离开市场竞争都不可能把企业做强。优强的企业是市场筛选的结果,竞争力只能在竞争中产生。只有那些经过市场竞争筛选脱颖而出的企业才是更有希望的企业,就是说我们不能离开市场竞争的筛选。 第四,把握参与国际重组的机会。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包括巨型汽车跨国公司在内,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拥有了法定的权利。对世界上独一无二巨大潜在市场,任何一个大型汽车公司都不会放弃这个权利。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持续增长的汽车大市场能够构成经济规模,如果战略策略把握得当,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在充分满足国内的同时,将来完全可以实现进出口。 在入世后几年的过渡期内,我国的汽车产业参与国际重组还处在相对有利的地位,可以选择合作的外商,有一定的主动权。过了这个过渡期,关税降下来之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就有了两种可行的选择,一种是在周边国家建立大型汽车厂,以廉价的汽车打入中国市场。另一种选择是在中国境内投资设厂,而在中国的投资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控股,另一种是外资要求控股,目的是实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由此,我们可以有三种认识。 第一,离保护期结束越近,外商的主动权越多,我们自己的身价就越低。第二,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不同方式对我们的利益影响重大。第三,推进跨国公司中国生产、中国销售还是中国生产全球销售,这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 汽车是典型化的国际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离开国际背景、独立发展汽车工业的可能性逐渐消失,面对这个形势,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是否应该参与国际汽车产业的重新洗牌,而是中国汽车产业抱以什么目的,以何种方式融入国际汽车产业,政府必须调整有关政策,企业必须制定中长期战略,以入世为契机,以实现在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和实现进出口为目标,参与国际分工,这可能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种可选择的道路。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世界汽车产业大格局中,中国汽车产业的位置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今天所作出的选择和努力。谢谢大家。(来源:新华网)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