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之父”抢险4号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7日09:52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王磊/报道 2003年7月6日夜晚,刘建航在上海地铁4号线抢险指挥部接受采访时说:“险情还没有根本排除,我很痛苦。这次险情非常严重,抢险工作非常艰苦。”刘建航闭着双眼,手指揉着太阳穴,疲倦地靠在沙发上,声音沙哑。 5天前,建设中的上海地铁4号线浦西联络通道渗漏,直接威胁到黄浦江防汛大堤和在建的地铁4号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临危受命,担当抢险专家组组长,指挥整个抢险。 74岁的刘建航院士从60年代开始,就一直和地铁打交道。他是上海已建成的两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1、2号线工程和20多条上海市政隧道的工程师或总工程师。他被业内同行尊称为“上海地铁之父”。针对同行的这个说法,刘建航谦虚地说:“我只能算是上海地铁的一个老兵罢了。” 守护4号线的13个昼夜 自从7月1日凌晨地铁4号线发生险情以来,抢险专家组组长、74岁的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在指挥抢险现场连续工作了13个昼夜,他的司机说:“那两天是险情最紧张的时候,刘老每天只能打两三个小时的盹,他的嗓子几乎哑掉,说不出话来了。” 7月1日上午8点,司机顾争鸣像往常一样,开车去刘建航院士家下接他上班。他通常都会在这个时候下楼登车,然后去隧道公司上班或者参加各种技术研讨会议。 “今天的情况有些不对。刘夫人告诉我不用等了,说刘老早晨5点多就被接走去工地现场了。”这位跟了刘建航14年的司机说,“一定是出什么大事了。刘老七十岁以后,公司不遇到大问题,一般不会请他到现场,而且是这么急。” 当天下午4点,顾争鸣在公司接到刘建航的电话,要他把药和换洗的衣物送到抢险指挥部。 当晚顾陪刘建航住进事故现场对面的丰达假日酒店的一个套房,现场指挥抢险。从这一天开始,到记者发稿时,刘建航院士已经在现场连续工作了13个昼夜。 “刘老工作非常投入,不断地到现场查看险情,每天都要开三四个会。每晚都要工作到12点后才睡觉,早晨5点多就起床了。”顾争鸣说。 7月6日凌晨三点多,顾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房间的灯亮着,而身边的床已经空了。“我知道刘老一定又上工地了,7月3日、4日,他每天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工地上去。城建集团的一个老总把他送回了房间,他再三叮嘱我要看住刘老,让他多休息一两个小时。”顾争鸣还介绍,在这之前的7月2日凌晨1点多,刘建航还陪同市委书记陈良宇到现场查看过险情。 7月3日,记者第一次拨通刘建航的电话。当时他正在开会商讨抢救方案。他告诉记者,可以在次日晚上打电话给他。7月4日夜晚,电话里刘建航的声音已经变得非常沙哑,几乎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顾争鸣告诉记者,“那两天是险情最紧张的时候,刘老每天只能打两三个小时的盹,他的嗓子几乎哑掉,说不出话来了。” 7月6日晚10点多钟,记者终于在丰达假日酒店见到了刘建航。当时他正打电话核对数据。房间里几个工程师等着向他汇报险情,矮柜上放了十几盒药,都是他每天必须吃的。 几个工程师汇报完情况陆续走后,刘开始回答记者的问题,他说:“危险还没有从根本上排除,我现在很痛苦,我实在说不出话来了。现在的险情是很严重的,但我认为险情一定要克服,也一定会克服的。”刚说完这句话,他就捂着脸,慢慢地倒在沙发靠背上,没有了声音。等了一分多钟,记者轻呼了几声,他已经睡着了。 “刘老太累了,就让他这么躺一会吧”。当记者准备扶刘老上床时,他的司机顾争鸣轻声地制止记者。 7月8日,地铁险情基本排除。中午,记者再一次见到刘建航。这一天,他的情绪特别高。“险情控制住了,刘老脸上终于有了一点笑容。”一位工程师说。 创造地铁神话的“救火队长” 上海沿江靠海,地质松软, 1960年代曾有外国专家评价:“上海这种地质要能建成地铁,那豆腐里也能打洞了。”1962年,33岁的刘建航在浦东8米深的粉沙层和16米深的淤泥层中成功地试验了盾构法施工。上海地铁神话由此发端。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