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三峡地区水底历史 武大学者发掘“三峡志”(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8日10:14 新华网 | ||||||||||
新华网湖北频道7月18日电三峡库区二期移民阶段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全面结束,随着6万余件珍贵文物的出土,一部跨越数千年的“三峡志”,被考古工作者从地下发掘出来。 记者日前从武汉大学获悉,在这6万余件文物中,有近万件文物是由该校考古学系的专家们发现的。 600多公里的三峡库区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这里有旧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足迹和新石器时代居民的遗址,记录着古代巴人的勇武,闪烁过楚文化的光彩。然而,随着三峡工程下闸蓄水,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将陆续永沉水底。 为保护三峡历史遗迹,全国7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古专业工作者共有3000多人次,陆续投入到我国这一最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1995年起,武大的考古学者们开始对湖北巴东、重庆奉节、巫山等地的17个地下文物点进行大面积抢救性发掘。经过近10年的不懈探索,他们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巴东楠木园遗址中的“楠木园一期文化”遗存,填补了三峡库区内新石器文化发展系列的空白;在巴东官渡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点;在巴东雷家坪、重庆巫山,发现了战国时期楚人墓及巴人墓;在巴东旧县坪,首次发掘到完整的北宋县城遗址,这一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了解,在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的档案室里,目前存放着武大考古学系与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完成的600多万字的文字图表资料,5万余张照片,2000多张测绘、设计图纸,几百张录像带、光盘、软盘。这些考古成果勾勒出了三峡地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等重要历史轨迹,为我国乃至世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从2000年秋开始,武大考古系由余西云副教授领队,与国家文物局三峡站等单位合作对这里进行了发掘。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