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帅吴仁宝:我现在更忙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4日10:28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鞠靖/报道 吴仁宝的“激流勇退”一时间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但是,令吴仁宝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华西村旧人换新人、吴家父子交接班的大喜时刻,有媒体开始对华西村的管理模式产生怀疑。在人们看来,吴仁宝一家对华西村的管治总是 7月19日,吴仁宝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面对质疑,吴仁宝有话要说。 《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老吴书记,听说您开这次党代会之前身体不太好,但是您不让大家知道。您选择退休和身体不好有关系吗? 吴仁宝(以下简称吴):这个没有关系。我身体还是好的,就是血糖高一点。年纪大了血糖总是相对要高一点。我的身体实际上是越来越好了,大概100岁很难争取,但90岁是可以的。 《外滩》:以您儿子吴协恩为首的新班子上任10天了,对他们这10天的工作表现,您感觉怎么样? 吴:新班子上去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的思路非常好,他们的工作方法有创新,办事开放,确实是一代强过一代。 《外滩》:您说他们的工作方法有创新,这种创新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吴:创新啊,创新在对问题看得更远,他们要同国际接轨得更紧。我同他们比,没有他们看得远,同国际接轨没有他们那么有魄力。 《外滩》:您现在的职务是华西集团副董事长,还排在第二位,您同时还是总办主任,您担任这样的职务,对新班子的管理会不会有影响? 吴:这个完全没有的。我现在管什么呢?他们的规定,我照规定办,如果他们定的不去做,工作不实,我要督促他们。你们自己定的为什么不完成?我讲过,我们的干部要“三不倒”,一是夸不倒,二是难不倒,三是吓不倒。特别是现在的社会,有的人为了名利等等,他要出来找你的毛病,要吓你,你要吓不倒,哪怕他对你批评的是你的好事、是你办得对的事,是冤枉你了,也算是对你的监督。如果他们(新班子)被吓倒了,那么我要站出来支持他们。该倒的要倒,不该倒的坚决不要倒。 《外滩》:老书记,您在华西村当书记干了40多年,成绩有目共睹,所以大家对您服气。但是,您的儿子接任书记以后,他能让村民服气吗?您对他有信心吗? 吴:对他我有信心,村民也有信心,上级政府也有信心。原来我们是“三担心”:我也担心,放下去行不行;老百姓也担心,吴仁宝不干了,华西村不行?上面领导也有这个看法,华西和吴仁宝是联系在一起的,吴仁宝不干了,华西能不能长盛不衰?通过这次选举,把情况说清楚了,现在对他们的工作是“三放心”:华西村放心,镇上放心,市里面也放心。实际上说,他们的工作非常认真。 《外滩》:吴协恩说他永远超不过您,您听了这个话心里高兴吗? 吴:这个话我听了是高兴的,他能讲这个话,实际上就超过我了,因为他谦虚。也许他内心认为自己能超过我,但是他嘴上也讲超不过我,这个表示他谦虚。第二个他也尊重我这个父亲,我感觉他完全可以超过我。 《外滩》:您说自己要退下来,但是还担任着总办主任这样的职务,这个职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吴:我是退了,但是我这样退,实际上是“退一步进两步”。 所谓“进两步”,第一是我退了,班子里年轻的人进了;第二个是,对我来说,原来我对村情、民情比较了解,但是也有缺陷,对于意见大多数能听到,但也有少数意见听不到,那么我退下来以后,老百姓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向我反馈,我更可以听到老百姓的意见,新班子的工作遇到什么问题,我可以为他们服务,我是老百姓同新班子之间沟通的桥梁。担任这样的工作,虽然我吴仁宝退了,工作反而忙了,不是闲了。 吴仁宝传奇 外滩记者 鲁勋(实习) 秦皓(实习)/报道 1928年11月17日,吴仁宝出生在江南吴家基一户农民家里。在吴仁宝儿时的记忆中,只有一个字——“穷”。 14岁那年,吴仁宝家里断粮,只好扛起竹篓鱼网,四处奔波,到江河湖汊里摸鱼捉虾,到集市上去卖,换点富人家喂猪的米煮粥,让一家人充饥。砍柴和捕鱼都不行的时候,吴仁宝就挑起担子,做起了小本生意,先是卖点小咸菜、萝卜干、豆腐干,赚两个钱糊口。渐渐眼界宽了,耳朵灵了,听说贩布能赚钱,他邀集吴仁彪等小伙伴,做起了贩布的生意。但是小本经营,风雨飘零,不到一年, 吴仁宝就蚀了老本。 1961年华西村建立, 吴仁宝被选为村支书,大力改革耕作技术,使粮食亩产超过了1000斤,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1965年,吴仁宝发动村民订了个发展生产、改变华西面貌的规划,立志用15年时间,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让农民住上新瓦房。由于规划切合华西的实际,符合群众的心意,结果提前7年完成了,到1972年,全村200户农民全部住进了新盖的瓦房。 1977年吴仁宝意识到,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现代化,要有巨大的物质力量作支撑,靠单一的农业经济很难完成这一支撑任务。 1978年,华西工业产值已经达到69万元,占农副工总收入的64%,比办厂初期增长了13倍。华西五金厂也从开办时的4间破瓦房、10多名工人、一种产品,发展到30间大厂房、140多名工人、6种产品的工厂。 1980年,吴仁宝用赚的钱扩大再生产,塑纺厂从一台喷丝机、12台织布机扩大到6台喷丝机、96台织布机。1981年,净赚160万元,1982年净赚180万元。华西的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等一座座工厂在华西建起来。 1985年8月,吴仁宝带着华西村100多个农民来到南京雨花台。他们在这里发誓: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华西村的100多名农民代表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决心苦战三年,目标一亿,谁若三心二意,老天不容,百姓不容…… 领誓的吴仁宝激动得哭了,他身后的100多个农民兄弟也泪水满面。也不知道是天人感应,还是人与自然的偶然巧合,一场雷阵雨也倾落在雨花台的纪念碑前。 吴仁宝和他的这支“农民军”果然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华西人随后又提出“三亿村”、“五亿村”、“十亿村”、“十五亿村”、“二十亿村”、“三十亿村”、“三十五亿村”等等奋斗目标并且一一变成了现实。 近几年,吴仁宝开始用大手笔发展华西,他认为“真发展是硬道理,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发展思路,吴仁宝在2000-2001年投入了7-8个亿,把华西的纺织、冶金、三产做大、做精、做强。 在“富口袋”的同时,华西人没有忘记“富脑袋”,富而崇德。作为华西村象征的华西金塔,南大门前竖着一块巨大的标语牌: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能吃三顿;房子豪华独占鳌头,一人只能占一个床位。这句话是吴仁宝的名言。吴仁宝坚持搞共同富裕,7年前,华西到宁夏银川和黑龙江肇东建立了两个省外华西村,6年后,吴仁宝把这两个村无偿交给了当地政府。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