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家里省钱选择读师范(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2日10:37 南方都市报 | ||||
关爱特困大学生 寒门访学子 戚倩菡第一次在从化教育局的贫困生摸底表上填上名字,以前她从来没申请过补助或减免学费,不是因为家里不困难,戚倩菡说:“名额就那么多,我不好意思和同学们争。”只是今年她以685分的高分考上了华师中文系时,近8000元的费用实在令她一家一筹莫展,她才第一次填写了贫困生登记表。 多读书可让人克服困难 戚倩菡的考分是她所在从化六中高三(九)班的第一名。她的班主任巢志伟说,戚倩菡平时的成绩只在中上,但考出第一名的成绩却并不令他吃惊,因为戚倩菡的心理很成熟,是老师们“最放心”的学生。 巢老师说,在所有科目里,戚倩菡的语文和政治成绩最好,这得益于她广泛的阅读量。虽然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很重,但她还是经常到图书馆去看书。为什么这么爱读书?戚倩菡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她小学二年级时,摔伤了脚,疼得直掉泪,爸爸就给她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听着听着就忘掉了疼。戚倩菡说:“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知识可以让人充实,让人克服困难。” 父亲每天五点下地干活 中午,记者和巢老师留下来和戚倩菡一家一起吃了午饭。7个人围坐在一起,桌上只有两个菜。 戚爸爸为此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但明显能看出来,因为记者和老师的到来,他们已经特意加了菜。戚爸爸说,家里只有三亩地,又没搞什么养殖业,戚妈妈的眼睛受伤基本失明,只能做些简单的劳动,里里外外,只能由他一个人操劳。为了解决3个孩子的学费,他到镇政府应聘做了临时工。戚倩菡说,爸爸每天早上5点就到地里干活,7点多要搭车去镇里上班,下午5点多下班回来后,还要到地里干活,直到天黑。 贫困但快乐的家庭 虽然贫困,但戚家却是快乐的。坐在只有两张床的小房间里,戚倩菡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爸妈很疼自己,弟妹很可爱,家庭很快乐。但在同龄的孩子看来,或者完全是不一样的:母亲近乎失明,弟妹读书急需学费,爸爸干着比别人多几倍的活,却连她一个人的学费都筹不齐。 记者问她何以能这样乐观?她微笑着说,说不上乐观,只是不想自己总生活在绝望之中。 戚倩菡身上的衣服还是几年前上初中时买的。她说,爸爸一直都有个习惯,给孩子买衣服时会买大几号的,好让孩子们能够多穿几年。说这些的时候,她是笑着的。 戚倩菡和妹妹的房间里挂着戚爸爸亲手写的两张书法作品,这是姐妹俩的“宝贝”。戚倩菡很得意地带记者去参观:“人家有钱可以买书画,我们没钱,可是爸爸的字写得这么好,一样可以挂起来。” 放弃梦想不是牺牲 对于一个月后就要去求学的城市——广州,戚倩菡只去过一次,是到广州购书中心来买一本参考书。除此之外,戚倩菡到过最热闹的地方是从化城区的街口镇。她说,这是因为她不能每周回家(为了节省路费),而周日学校两块半的餐费“太贵”,她就会到街口去吃1块钱一碗的斋面。 记者问,如果不考虑经济的因素,高考时会选择什么专业、哪个城市?戚倩菡想了想说,自己也许会选择法律,因为她看到很多乡间纠纷,觉得老乡们太缺少法律知识了。她有些羞涩地说,自己还是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但在选择志愿的时候,她为了节省学费还是选择了师范院校,因为这样可以帮家里省钱。因为同样的原因,她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想象中最美丽的城市——上海。 放弃这么多梦想,会不会觉得牺牲得太多?戚倩菡很坚决地摇摇头:“这不是牺牲,能够尽快地帮助家里,这样做我觉得更有意义。” 学子档案 戚倩菡:女,19岁 毕业学校:从化六中 高考成绩:685分 录取院校:华南师范大学 受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本报开通捐助热线和账户。 捐款热线 广州:020-87388888 深圳:0755-83325000 捐款账户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市五羊办事处 户名:南方都市报(捐款代收户) 账号:44-031701011830110 已捐款额 (截至8月1日) 49.66万元 欢迎登陆 新浪广东站(http://gd.sina.com.cn)相关专题 专题(A16-17版) 统筹:本报记者 刘有才 采写:本报记者 王瑾 张国栋 王秦 摄影:本报记者 韩一鸣 柴春芽 范舟波图: 家境贫寒的戚倩菡不得不放弃了学习法律的梦想,希望她选择的路能一帆风顺。摄影:本报记者 韩一鸣 柴春芽 范舟波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