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灾区重建见闻:越过汪洋洪水的眼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7日15:33 新华网 | ||||
新华网合肥8月7日电(记者武书周雷)在通往安徽省阜南县曹集乡的道路两边,触目都是洪水刚退后的泥泞,黑而粘的土地上点缀着小潭的积水,浸泡了20多天的农作物软弱无力地趴伏着。 村民张西琴正忙着拔掉地里死去的毛豆秧。“我们先整整地,犁过以后晒一晒,然后再种上萝卜、油葵和白菜。有些品种从来没种过,但乡里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如果天气 沿淮地区走出洪水阴影显然还需要时间。但是,12年内经历两次特大洪灾的农民们已经转入了灾后重建。和张西琴一样,灾民们领到政府免费发放的晚秋作物种子后,对水退后的抢种补种早已做好了打算。 曹集乡所在的蒙洼地区,在今年的淮河洪水中经历了两次蓄洪。第一次蓄洪后,张西琴家及时抢种了绿豆,但又被第二次蓄洪冲掉了。然而,面对颗粒无收的田地,这位57岁的农村妇女没有报怨:“洪水涨上来谁都没办法。1991年的时候,我们只是等,而现在我们还有机会。” 阜南县副县长杨文久说,今年灾民安置得要比12年前那次淮河洪灾时好得多。“所有灾民都在蓄洪前就被转移安置了,对他们的生活救济、灾后生产指导也很到位,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提高了。” 阜南县郜台乡各个庄台虽至今仍被水围困着,而生产自救却早在灾民手头的柳编活儿里悄无声息地开展起来。刘店村庄台上的村民安秀梅对记者说:“家里的地都被淹了。1991年的时候,我们全指望着地里那点收成,而现在大家都忙着编柳编,多了一个创收的门路。” 当地盛产耐涝抗旱的杞柳,以杞柳为材料形成的柳编工艺已有约400年历史。如今郜台乡的柳编产品已远销海外,还进了沃尔玛超市,农民收入因此大增。走向“全球化”的柳编产业,已使农民的眼界越过了原先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越过了望不到尽头的汪洋洪水。 柳编大户刘维利在蓄洪后的一个月里一刻也没闲着。“今年3月刚买的电脑帮了我的大忙!洪水期间,我在网上卖了20万元的柳编产品,还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10多万元的订单。”刘维利对洪水没能阻断自己和外面的生意往来感到庆幸。 除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一些灾区还尝试着在生产自救中寻求发展。颍上县汤店镇就制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详细规划。据汤店镇党委书记张志刚介绍,今年淮河流域大面积受灾,搬迁灾民喂养的大批家禽家畜都急待出售。灾民们在镇政府的鼓励下,积极收购外地牛羊,准备在洪水过后扩大养殖规模。 张志刚说:“我们还打算从合肥市购进30万只雏鸡,如果年底鸡全部出栏,不仅可以弥补洪水造成的耕地损失,平均每个农民还能增收200多元。” 洪水猛涨还毁掉不少鱼塘。汤店镇一边对本镇1000多亩水毁鱼塘架网拦截,减少损失,一边陆续组织灾民外出收购鱼苗。目前,收购到的约2.5万公斤鱼苗已被投放到现有鱼塘喂养,估计年底可以出售。 洪水依然无情。今年的淮河洪水在水势、水位上均创历史记录,比12年前来得更为凶猛。然而,灾后情形却是大不相同。(完)(来源:新华网)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