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核心设计者专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8日16:44 新华网 | ||||
人们在欣喜之余,心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是谁创意设计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印”? 近两天,北京始创国际企划公司总裁张武被电视、报纸、网站的记者们“缠”得疲惫不堪。8月5日晚11时30分至6日凌晨0时50分,经不住再三相求,张武终于接受了笔者的独家专访,向人们展示团队创造“中国印”的全部历程…… 从小就迷上画画 张武是地地道道的河南省开封人,今年40岁。 学生时代,张武一家居住在开封市鼓楼区。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也一样调皮爱玩。这期间,他迷上了画画,书本上、地上、墙上,都成了他表演才能的地方。 1980年,17岁的张武从开封市一中毕业,他没有考大学,在家干了两年杂活后,才于1983年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87年张武留校任教。可是,张武有自己的梦想。他想开办一家平面设计公司,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不到一个月,张武离开单位到设计公司打工。 1992年初,张武创办了北京始创国际企划公司,并任公司总裁兼创意总监。几年下来,张武的公司先后承担过中国工商银行、平安保险公司、东方集团、中石油润滑油公司等著名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开发设计工作,也进行了不少成功的广告形象策划与设计。中国工商银行、海尔集团、燕京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标志都出自张武之手。 投身奥运会徽竞标 2002年4月,北京奥运组委会组织了奥运会视觉形象研讨会,包括张武在内的400多位海内外设计专家应邀参加。会议就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等进行了研讨。 会后,张武与公司副总裁郭春宁、设计总监毛诚组成了3人创作班子,全力创作奥运会会徽。随后,他们前往澳大利亚悉尼、西班牙巴塞罗那、日本东京、韩国汉城、德国慕尼黑等多座奥运会举办城市和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等地,实地考察,“触摸”奥运会会徽的创作思路和理念。 2002年7月2日至10月8日的北京2008奥林匹克设计大赛中,组委会向全世界1500多名专业设计师抛出绣球,征集奥运会会徽。 也就在7月2日,北京组委会再次组织了设计大会。与会者是全世界设计精英和一流设计大师。悉尼的设计者、盐湖城的设计者、雅典的设计者都来了,张武也在其中。作为国内设计公司去参加这个会议,张武在会上学得很认真。他说:“我不光要学习,我的心中满是强烈的参与愿望,我一定要成功!” “中国印”凝聚集体智慧 随后的3个月,也就是从2002年7月到9月,张武和他的员工们苦苦构思,选择合适的表达设计理念的创作形式。 作为首次在东方文化发源地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会徽应是东方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丰富和完善。诗意的中国、古老而青春的北京,如何在奥林匹克精神的照耀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张武从三个方向进行思考:一是地域性的东西,包括天坛、长城等;二是易经、八卦之类的东西;三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这中间张武想到了肯定要有印章,有中国结,还有脸谱等等。公司分成三个设计组,大家评议哪些方案可以拿到组委会进行竞标,最终挑出来一个最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张武的公司做的方案有100多个。最终,公司选择了“中国印”作为表达设计理念的创作形式。采访中,笔者问及“中国印”起初的设计是谁的创意?张武说:“它不是个人的劳动成果,公司每个人的作用和功能都在其中,都参与了这项活动。所以说这是一种团队精神,是集体的智慧。” “当时不知道得第一” 2002年10月14日,评选开始。经过初评,从1985件作品中筛选出102件作品进入复评。 2002年11月3日,复评开始。此次将确定最后10名作为获奖作品,所采用的会徽将是所有作品中的第一名。 结果出来了,获得总分第一名的作品是第1498号,也就是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原型,作者是张武所在的北京始创国际企划公司。 作品已列为会徽的备选方案!张武第一个从北京奥组委得到了消息。张武对笔者说:“当时,由于涉及到保密工作,我只是知道备选了,奥组委没有告诉我们是获得了会徽设计大赛的第一名。” “当初设计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功?”笔者在电话中问张武。 “我对作品入选是有信心的,但没有把握。作品最终被采用,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点。我们在提交这个方案时很仓促,只是提交一个概念,具体形体、造型、黑白关系等都很粗糙,包括章形怎么表现都是一个概念。当时我们就想如果认准这个概念,就要去不断完善。”张武答道。 “中国印”经过反复修改 修改历时将近4个月,也就是从2002年12月到今年3月,这其中大的修改有八九次,小的修改几乎每天都有。 因为印形极富中国文化特色,那么“Beijing2008”字样也应与之相配,用什么字体好呢?用印刷体,与印形不相匹配;用毛笔一般性书写,难以反映中国字体的厚重。后来他们倾向于代表希望的儿童体。于是,有关工作人员向北京幸福时光幼教中心和灯市口小学的300多个孩子采集童体字,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到最后,印形的创作者们提出用汉简体,并画出了雏形。这个方案得到了包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在内的各方面一致好评,认为它能更好地与印形相配,加厚了整个会徽的文化底蕴。 会徽原来的造型吸取了古代壁画人物风格,但看上去不舒展,缺乏时代气息。定稿后的会徽图案,手臂部分的舒张度大了很多,腿部造型也作了较大的修改。至于其他细微方面的改动就更多了,比如,图形的笔画加粗了一些,“头”部的大小及全身的比例进行了微调,包括制印方面的刻度也更专业、更自然。经过多次修改和各界人士论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终于脱颖而出。 2003年3月28日,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当天,会徽被国际奥委会正式认可,但没有向外界公布。北京奥组委对会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除了在全世界进行知识产权注册外,还与所有因工作需要提前见过会徽的人都签订了保密协议书。这些人包括设计者、评审、评议委员会人员以及生产销售会徽纪念品的厂家、商家等,至少涉及上百人。 “京”字代表整个中国 2003年8月3日20时30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北京天坛祈年殿前,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翩然出世,并通过电视直播,迅速传遍全世界。张武对笔者说:“那一刻,我是如此欣慰,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共舞,‘舞动的北京’与全世界共舞!” 当然,也有“挑剔”的读者对会徽不满意,问为什么非要用一个“京”字?对此,张武通过本报答复读者:当时,创意的原点就是以“京”字为源泉,狭义来讲是北京奥运,但广义而言,中国文化有着5000年的博大精深,如何用视觉表现、用符号代表,是摆在每位设计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说“京”字只是代表北京是不妥的,因为它不仅代表北京,更代表中国。(文/吴怀杰)(来源:新民晚报)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