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大歌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0日10:20 新华网 | ||
新华网贵阳8月10日电(记者何云江)贵州省黎平县拟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奇葩,有关工作正在筹备中。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结构十分复杂,演唱方式极为独特,至少包含两个以上声部,非三人以上不能演唱,只能由歌班演唱,歌手必须经过挑选并从小进行严格的训练。 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肖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民族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活化石”。 侗族人民素有“歌养心、饭养身”之说,由于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许多优秀的文化、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优美的歌声代代相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路认为,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聚居于贵州、湖北、广西、湖南等省区。经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实地考证表明,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下,其流行区域和传唱人口正逐年减少,许多著名的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均已年过古稀,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在日前于贵阳举行的有关专家论证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及广西等地的民族、音乐专家,对黎平县为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一致支持。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其形式包括语言、文学、游戏、神话、礼仪、习俗、手工艺、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及其他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抢救和保护任务相当繁重。(完)(来源:新华网)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