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助推器到火车头 科技创新锻造长三角核心竞争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0日10:47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京8月10日电 从“助推器”到“火车头”——科技创新锻造长三角核心竞争力 新华社记者邓华宁 张学全 何玲玲 浦东大开发带动长冮三角洲成长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由此带来对科技创 自主专利培育经济竞争力 20年前,浙江飞跃集团还是一个依靠敲敲打打生产缝纫机配件的小作坊。如今,飞跃不仅在美国、日本等地设有研发中心,还拥有生产先进工业缝纫机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飞跃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出口基地。 2003年上半年,江浙沪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三万件。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浙江,完成了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已是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的主体。2002年全省17000多项专利申请量中企业占95%。 围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三角企业、研究机构开发的专利技术,其数量与水准日益突出,有些专利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胜出。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开发的专利产品——集装箱起重机,已被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主要港口使用,世界市场占有率超过40%。江苏的“江阴板块”“张家港板块”等以民营科技型公司为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也不断壮大。 人才流动输送“营养液” 民营企业双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自2001年挂牌以来,已引进4名博士。来自上海交大的孙志高博士,选择到这个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企业做研究有充分的理由:对科研项目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研究的课题与市场结合紧密,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博士后工作站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非典期间,双良的技术人员在几名博士的带领下,在一个月之内研制出了纳米光催化杀菌空调,投放市场后受到欢迎。 人才大融通是构成长三角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在校生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的江苏省,当年毕业的博士、硕士中,有1/10到上海工作。2002年苏州引进的在职人才中有278名来自上海。长三角通过人才开发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 科技集聚优势替代区位优势 开创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创业园的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初具规模。这些嫁接在企业发展规划之上的科技创新载体,帮助提升产业档次,形成产业配套环境,有力地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长三角落户生根。 2002年,江苏省创建10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以IT、新材料、新医药三大产业带组成的“沿江火炬带”基本成型。浙江形成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杭州湾高新产业带为重点的格局。长三角高新技术产品密集、企业密集、研发机构密集和创新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成为招商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平台,科技集聚优势逐渐替代区位成为首要的发展优势。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介绍说,申博成功后,资金人才雄厚的上海,科技创新从集聚走向辐射。开业三年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为长三角企业买卖技术成果交易额达600亿元。 依托江浙沪三地特色,一个互联互动、充分沟通与协调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将展现在人们面前。(完)(来源:新华网)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