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战机前期打捞探测 滇池坠机可能不止一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1日02:57 新华网 | ||
从昆明沿着滇池一路奔驰50多公里后,海口镇白渔口村的小码头便出现在记者眼前。二战时期一架美国飞虎队战机在滇池的坠落,使这里成了打捞队的主要活动点。 一艘近乎破旧的“云南渔政401”机动船,成了承载打捞队先进仪器的探测船。8月的昆明早晚温差虽已很明显,但打捞队员们还是被当地强烈的紫外线灼得皮肤生疼。4天的连续作战,这支由中国探险协会、国家海洋局、广东海事局等12人组成的打捞探测队伍,个个面 昨日(10日)中午,经过一番艰难的争取,本报记者终于成功登上探测船,专访了打捞队负责人、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并随船观看了水下探测。 今日,打捞队基本确定了飞虎队坠机点,前期的探测工作告一段落。 僵持半晌记者成功登船 对打捞队的采访,简直不亚于一次探险。自从7日传出要打捞飞虎队战机的消息后,白渔口小码头和打捞队员住的宾馆便成了记者日夜守候的地方。然而已经疲劳不堪的打捞队员并不愿受到媒体记者的打扰。 昨日中午,记者刚来到码头,正遇上这样一幅场景:好几位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把严江征团团围住,只为了登上探测船,看看打捞队员是如何工作的,最好也能趁机专访严江征。但严江征的态度相当强硬,就是不松口。一位当地女记者在苦求无果之下,已经快哭了出来。 眼见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严江征给予“特殊照顾”,记者便先与打捞队员们聊起天来。说明当天不远万里从上海赶来采访的诚意,并希望能上船看看。由于事先通过电话,这些来自国家海洋局、广东海事局的队员们很快便认可了记者。就在严江征登船时,一位队员小声在记者耳边说了句“赶紧跟着跳啊”,记者立即跟着上了船。 但那位眼尖的女记者也跟着跳上船来,这一举动立即招致其他记者的不满,大家都嚷着强行上了船,船身摇晃着,场面一时有些失控。严江征生气地叫来助手,将众记者“请”下船去。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严江征下了命令,记者不下船,船就不开。僵持了10多分钟,几名记者最终不情愿地下了船,但在热心队员的掩护下,记者“猫”在小驾驶舱里躲过了清查。 20多分钟后,船终于启锚,码头上的争吵声逐渐远去。船开出数公里后,严江征看到了站在面前的记者,无奈地摇了摇头,队员们则说笑着帮记者顺利过了关。 坠落飞机不止一架? 这是一艘比较破旧的小机动船,仅六七平方米的狭窄船舱里挤了八九个人和一大堆仪器,烟雾缭绕,闷热难受。本来碧波荡漾的滇池水在白炽的太阳光照耀下,变成了无边的亮银,刺得人睁不开眼。 “现在的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打捞前的探测阶段,还谈不上实质性的进展。”严江征这话可谓给眼下的工作作出了准确的定位。 昨日上午的探测进展比较顺利。打捞队从白渔口码头往北出发,根据探测所得数据及仪器摆动显示,对照当年飞虎队成员约翰·布莱克本遗体被打捞时的照片场景以及当地目击者所述,“种种资料似乎都指向了那个点就是当年的P-40战机坠落处。” 北边的点已基本确定。下午,打捞队另换了一个探测方向。在离白渔口码头10多公里的水域,专业人员在船头将一枚黄色的、形似火箭炮的“侧扫声纳拖鱼”放下了水;与此同时,船尾则放下了一枚乌黑的“磁力鱼”。两个探测仪一入水中,与其感应相连通的电脑显示屏便出现了长短不一的线条和深浅相间的阴影。 几位专家对着电脑图示兴奋得大呼小叫,给本来比较枯燥的探测注入了活力。队员们扔掉烟头,纷纷挤到电脑前观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专家潘国富说,上午的探测基本已可确定坠机方位。但目前打捞队搜寻的另一架坠机则仅仅根据当地人口口相传,并无史料证实。 到底要打捞几架坠机?“只要是二战时的飞机都有打捞价值。”严江征不愿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银子”未到位打捞待时日 打捞工作何时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费不足是目前的最大困难,也是最大的担忧。”严江征从1998年开始,以史料记载为基础,把滇池周围的村庄跑了个遍,村里74-94岁的老人他几乎都找了。直到2000年,才终于找到了当年坠机的两位目击者。“光是这几年的探访、查证我们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花了上百万元。今天在这里参加探测的专家全是志愿者。” 到目前为止,由中国探险协会这一民间组织牵头的打捞行动,其经费来源靠自筹解决。对于打捞坠机项目,协会明确了分工,严江征负责前线打捞,协会另有人负责筹款。“估计打捞费用至少也得好几百万元。” 因为资金到现在还没有最后说法,严江征对于涉及下一步打捞工作的问题回答得很有退路。当记者问其打捞计划实际上已进行了5年,但会不会因经费原因而流产时,他说,在没有获得最终成功之前,谁也不能打包票说此事不会流产,自然、人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打捞项目的进展。“所以说,10月可以将坠机打捞上岸只是理论上的一个说法,一切都还存在变数。只要‘银子’一到位,我们就开始打捞。” 二战坠机若能成功打捞上岸,将可能放在何处让人们寄怀?“放在哪还不能由我们说了算。”难道会把坠机运往北京?“为什么不能?从技术角度上讲这不成问题。” 记者随船采访时,发现严江征等人的活动全程有人摄影。严江征称,打捞飞虎队的坠机意义非同寻常,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整个探测、打捞过程将被全程摄录,剪辑成纪录片,不排除将来会在央视播出的可能。 打捞方式到底是钢缆上吊还是浮桶上牵,严江征表示目前还未最终定下方案,一得听从打捞专家的意见,二得考虑费用问题。 打捞行动是不是一次单纯的民间操作?严江征提起这个问题就气愤难平:“有媒体说当地有关部门并不知道我们的行动,怀疑这是在炒作,是假新闻。”严江征说他这次到昆明来带了“上头”的红头批文,但他不愿明示到底是哪一级的批文。 据称,中国探险协会尚未与飞虎队当年的创办者陈纳德先生的夫人———陈香梅女士联系过此事,只是一直与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飞虎协会主席保持着联系。 打捞坠机,除了让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曾遭受的民族灾难外,严江征还说出了此次打捞的另一个目的:希望他所在的中国探险协会能在“水下搜寻”项目上获得成功,为中国探险在世界打捞史上留下一笔。 古稀老人见证坠机时 根据严江征昨日的指点,记者今天通过福保村的“茶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顺利寻访到了已76岁高龄的杨春老人。 “噢,你要问飞虎队啊,他们是从美国来的,是来帮我们的。他们开的飞机特别厉害,专打小日本的飞机。”说起60余年前的事,杨春老人的记性并不含糊。 当年还只是毛头小伙的杨春,一天下午和同村人到滇池边的西山上打柴。从昆明南郊巫家坝起飞的飞虎队战机正在滇池上空作俯冲演习,水面上并排捆绑了几只小木筏当作靶子。就在他们背着柴往回走时,杨春发现一架战机朝着滇池上的靶子俯冲时,突然斜斜地就直插入水中了,那里的水面大约离岸边3公里左右。“我们当时就喊飞机落了!那是下午4点多钟。” 当天下午,就有飞虎队战机在滇池上空盘旋,希望能发现坠机的位置,但没有什么收获。又过了三四天,村里的乡长、保长接到通知,说要帮飞虎队打捞坠机的飞行员。杨春赶紧跟着村民去滇池边看打捞。 两只大船浮在坠机上方水面,一根巨大的木杠架在两船船舷上。乡长和村民潜下水,将绳索系在坠机机翼处,大伙用力转动木杠,好容易才将坠机机头拉出了水面。打开舱门,抱出了穿着飞行服的约翰·布莱克本的遗体。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人们将飞机头吊离水面已经费了好大的劲,无法再将飞机完整取出,只好重新让飞机沉眠于茫茫滇池水下。这一沉,就是半个多世纪。(特派记者/杨海鹰)(来源:新闻晨报)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