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的启示:关注西部人文生态环境安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1日20:54 新华网 | ||
新华网昆明8月11日电(记者 曹滢) 题:值得关注的西部人文生态环境安全——来自杨丽萍新作《云南映象》的启示 广受关注的舞蹈家杨丽萍的新作《云南映象》提出了一个新词:原生态。 作者给这部作品的定位是“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什么叫“原生态”?她从几个方面 杨丽萍说她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位年过不惑的舞蹈家言语中不无担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能真实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太少了。就像自然环境需要保护一样,目前的人文环境更需要保护。” 云南地处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接点,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特征,被视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和重要资源库。权威资料记载,云南收录在册的民歌就有2万多首,舞蹈7000余套,戏剧2000多个,器乐200多种。 20世纪50-60年代,一批军旅作家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和电影享誉全国,掀起了云南文化“百花齐放”的春天。《小河淌水》、《山间铃响马帮来》,塑造了一个歌舞升平、美丽富饶的云南;《五朵金花》、《阿诗玛》,让这片神秘的土地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洗礼,这些作品仍是代表云南形象的著名品牌,经久不衰。《小河淌水》被收录入“二十世纪华人艺术作品经典”,而《五朵金花》则被观众评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影视作品”。 电影《五朵金花》的作者赵季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能在两天两夜创作出《五朵金花》,不是有什么非凡的本事,而是因为有了多年在红土高原上的积累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在回顾曾经繁荣的文艺时代的同时,对目前创作的批评之声却不绝于耳。不少人提出,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现在多数作品不是太甜就是太酸,要不就“炒冷饭”。 “守着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宝库,能被视为经典的,仍旧停留在五、六十年代那批作品上,很久没有看到震撼人心的新东西了。”有评论家如此说。 “一味追求轻松华丽,是我们现在民族艺术创作中存在的普遍毛病。缺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厚重感,归根结底是艺术工作者缺乏深入生活的体验,缺乏沉下去的耐心和责任感。”一位长期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老艺术家这样说。在他看来,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不只是把一些特色元素翻来覆去地使用,而应该是把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观念,从最深远的地方挖掘出来,用本民族的语汇加以表达。这些才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看完演出后高度评价了《云南映象》,他认为最为难得的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责任感。“这台节目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获奖,只是为了对舞蹈艺术的追求。文艺工作者必须真正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 而杨丽萍本人对自己的作品也非常有信心。她说:“好的东西就是好的,就像孔雀舞一样,只要潜心创作出来的、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商业上也一样会得到观众认可。”(完)(来源:新华网)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