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凭研发优势让制造扎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6日14:33 南风窗 | ||||
本刊记者 张哲诚 发自苏州 在七八年前,当人们沉湎留连于苏州的小桥流水、老宅深巷之中的时候,即使神思泉涌,也无论如何想像不出,几年之后,苏州竟然成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成为一个 今日苏州的变局,让人瞠目结舌。2001年GDP达到1780亿元,进入全国第六位,把很多省会大城市甩在了身后;2002年进入第五位。最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苏州选入“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行列,这意味着它的工业发展模式对全球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用上海的第三产业 服务自己的第二产业 苏州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大到城市的战略发展,小到开发区的规划,必须符合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吸引制造业的加盟。新区从1991年开始规划之时,就派人全面考察了旧金山和硅谷、台北和新竹、纽约和新泽西、东京和筑波等世界著名城市圈和工业园区。提出了类似硅谷那样集工业、生活、商业于一体的规划方案,避免了新竹当初犯的错误,就是把产业隔离在一个区域里,工业园与当地人的生活都没有融合,在方圆数平方公里全部是工厂,几乎没有生活配套,园区与整个社会的疏离感很重。新区的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生存的舒适性,以及与古城生活的融合。 对于和上海的关系来说,苏州相对低调内敛,只是把自己定位成“上海后花园”,不求“完全竞争”,只求互补,借助上海的人力、资讯和商业服务努力提升自己的制造业优势。 有人说苏州很“幸运”,但不论是幸运、碰巧还是主动选择,苏州着力构建的制造业平台,毫无疑问还抓住了台湾制造业全面西进的良机。80年代末,台湾劳工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制造业开始转移,首先瞄准的是东南亚,很多企业去了马来西亚、泰国,却很快又面临本地人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科技企业遭遇了发展瓶颈。于是,台湾制造业目光开始齐聚大陆,在长三角崛起的大背景下,上海周边100公里的范围被牢牢锁定,苏州的特别魅力、制造都市的雏形以及一系列软指标正中投资人下怀。 重点是谋求永续经营 近一段时期,很多地区将发展制造业定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显然,这决不是地方长官振臂一呼就能实现的目标,反而更像是谈恋爱,必须你情我愿。那么任何地区都无法回避两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你凭什么来吸引投资?第二,你能否让企业把根留下,追求永续经营?或者说你赖以吸引投资的条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能否让你的开发区也实现永续经营? 对于以上这两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罗列出一大堆招商的软件和硬件,比如在区位、交通、政策、生态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服务效率等等方面的条件。这些的确都非常重要,并且也是当前城市之间、开发区之间竞争的核心焦点。因为这些都说来容易,但要做到位却极难。有些地方,政府为引进一家企业,可以穷尽承诺之能事,等投资一到位就万事大吉,不但承诺不兑现,甚至关起门来打狗,让投资商进退两难,更不用说永续经营。而苏州政府近几年全力推行的“亲商”理念则是早已深入人心,值得借鉴。 可见,谋求永续经营对于保持一个区域的可持续性繁荣是何等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软硬件之外,苏州为了让制造企业根留苏州,永续经营,在引资策略的设计上,有着非常成功的两点实践,很值得当下许多致力于引进制造业的地区深思与借鉴。 第一,苏州在引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性和完整性。但这并不是他们很有先见之明,而是得益于最初第一轮的招商中获得的深刻启迪。当初新区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企业,是台湾的明基,尽管历经一年的谈判才正式签约,但是几乎与此同时,与明基组成紧密“生命共同体”的近20家上游配套企业,也聚拢过来,齐刷刷“扎堆”到了苏州,后来又陆陆续续从台湾过来很多家。 苏州政府发现,一旦制造企业之间结成紧密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就很难游离出去,这是一种典型的合伙打天下的产业形态。于是苏州把重点放在引进类似明基、华宇、广达这类会自行带进配套商的大型中心企业上面。 由于高科技台商大量群聚,在苏州形成了比较坚实的产业链。这极大唤醒了日商和欧美厂商,他们也曾担心在中国找不到供应商,调查之后发现,“哇,居然有这么多!” 结果也加快了他们进入的步伐。 第二,苏州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要想让投资者更长久地植根苏州,以及提升制造业都市的整体竞争优势,还必须想办法把企业的研发部分也吸引进来。苏州更为主动的选择是,与全世界的优秀大学合作,培养优秀的研发人才,让企业感觉到这里不仅是制造,而且能够找到充足的研发人才来不断提升制造水准。 显然,当各地都在全力推进制造的时候,制造业都市苏州却把目光盯牢研发了。“我认为下一步的问题就在研发上面,这一拨抓住就能让产业立于不败之地。”杨建中说。 重视研发,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正是厚实企业的生存底蕴之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州市最近出台了做大做强规模企业的“220计划”。计划在五年内,重点扶持20家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200家规模型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10家“小巨人”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把培育规模企业和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打造“苏州制造”新品牌。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