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造”的利益和隐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6日14:34 南风窗 | ||||
本刊记者 张 良 五年一次的政府换届,总是能给我们提供观察政策变化的最佳时机。所以,当今年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路高官纷纷履新时,我们和所有的民众、企业、媒体、外国投资者、社会观察家等一样,在静静等待着新的政策图景的展开。突如其来的SARS将这一过程推迟了,但并没有改变在中国政治和经济高度结合的特殊国情。 现在,是官员们正式亮出他们的宏伟大计的时候了。 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上海、北京和广州一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举措总是带有浓厚的指标意义。同时,他们之间或明或暗的较量也一向是区域竞争中最受关注的看点。让人意外的是,在新的战略规划中,制造业(主要是传统制造业)重新回归最重要的位置。 上海的新目标是:从建设 “四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转变为建设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 北京的口号则是:重整北京制造,全面振兴现代制造业。 而广州在制造业的发力其实更早。在上一届政府已将经济发展的重心从房地产等转向汽车制造、电子通讯和石油化工这三大支柱的基础上,新一届市政府又增加了四大产业,全力打造临港工业基地。 8月初,温家宝总理在东北的考察将这一轮制造业热推向了高潮。作为与西部大开发同等重要的新国策,全面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已成为中央政府推动经济的重中之重。 在民营和三资企业一次次掀起的“中国制造”的浪潮中,中央政府和一些核心地方政府终于按捺不住地要全力参与了。在响彻全球的“中国制造”的交响乐中,他们正准备合奏出最响亮的一个音符。 这种选择既有推动产业升级的理性思考,也有在GDP增长、就业和税收压力之下的形势所迫, 还有其他区域经济或正面或负面的示范效应。 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风暴后不同的经济处境,先让广州,后让上海意识到大都市在产业空洞化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结局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北京调整经济战略,也是充分认识到“要支撑这样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北京就需要有一定的、适当的工业经济总量,才能解决好城市发展和就业问题”。 此外,如同苏州之于上海,珠三角“四小虎”之于广州,在大都市周围的一批地级,甚至县级城市依靠制造业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对于大都市市长们已构成相当的思维冲击,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制造业在当前阶段的价值。 对于正在全球征战的“中国制造”,中央以及核心地方政府的大力参与能充分发挥大都市的资金、科研、信息、法律、人才等服务优势,有效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准和产业层次,为“中国制造”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助一臂之力。这是务实的转变。在从时髦的第三产业和新经济迷雾中转向基础制造,经济基础将更加稳固,就业也会更加充分。 不过,在这一轮由强势政府引导的制造业高潮中,我们也需谨慎使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直接参与投资,强势政府所能调动的资源及对产业布局控制的能力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还不至于“像一头公牛闯进了瓷器店”,但对市场环境和资源平衡的小心呵护应是政府职能的题中之意。何况,历史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的游戏中,政府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玩家,政策也从来没有万能的作用。 民营和三资企业自下而上的投资推动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坚实根基,现在,中央和地方核心政府则在进行自上而下的政策提升。只有掌握好节奏,在这曲大合唱中,这个最响亮的音符才不会成为“中国制造”的杂音。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