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评:振兴东北 体制创新先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11:36 新浪观察 | ||||
作者:陆祥 (作者系《经济》月刊资深记者,第八届、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忽如一夜春风来,凉秋黑土梨花开。8月,随着温家宝总理今年第二次踏上东北,黑、吉、辽这块近年来有些“板结的土地”、“烫手的山芋”,立时变为一块热土、炙手可热的 翻新不是抛弃优势,恰恰是利用重化工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基地的独特比较优势,重点在思路、体制、机制、方式上改进。一般而言,战略性的改革,从政府角度来讲,主要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于东北地区,以前国家也给过政策,比如,债转股;1991年清理三角债时,也有政策;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全国有111个城市,辽宁就占了8个;国企三年脱困,中央也有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效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在深厚计划经济色彩下长期形成的观念有关。因此东北改革,要从观念改起,要从体制突破。更多的是从机制上处理债务负担,政府角色定位等棘手问题。政府应该起指导作用而不是起指挥作用,由于改革心切,个别政府官员在企业重组、怎么重组等工作中参进了较多的政府行为,有些毫不相关的企业整到一块去,其实应该是政府指导,企业自动重组,将来目标应该是国家组建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就放开,转制也好,重组也好,主要是增强竞争力为主。同时可以放宽外资限制,投资领域和市场门槛应该低一些。 应该看到政策和资金的局限性。依赖于僵硬的计划调控的东北工业基地的整个投入与产出,是不计成本与收益核算的。这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所取代的逻辑必然。可一旦到了市场经济年代,整个游戏规则不断改变,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往往在市场规律面前消失于无形。而是着重考虑设备的性价比。东部沿海城市群所形成的制造业集群,珠三角提出建立世界的制造中心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依赖的是市场经济的先进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制度文化,依靠的是经受了市场无情选择之后所建立起来的产业协作链———以利益为导向、以区域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明确的市场分工与配套协作。 直截了当地说,东北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改、重组都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温总理的讲话主旨明确,振兴东北必须体制与机制创新在先。 耕耘是要深耕细作的。历史积淀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革中化解矛盾,一是稳定,二是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历史包袱。比如完成职工身份转换、企业办社会的剥离、清理过去的债务以及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出的“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靠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在改组、改造现有企业上下大功夫,注重整合现有资源”是关键所在。 以长春为例,除了汽车厂、机车厂等少数大型国企,长春市的大部分国有企业不属于中央说的建立国有控股的四大行业(国家安全、自然垄断企业、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主要骨干企业),其他国有经济都应该撤出,但撤不动,国有企业本身效益不好,效益好的话好说,不欠债,股份制很容易,资不抵债人员债务都很难解决,没人承接。再一个,东三省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投资环境也不好,今年春天统计局召开的一个吉林省经济发展展望预测会议,公布吉林省最近一、两年吸引外资是负增长。还有,东北的下岗、失业人员大部分是从传统产业裁减下来的,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产业科技含量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因此再就业的难度很大。根据国务院的要求,2002年辽宁省对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全年保障人数在137万人左右。按每人每月补助80元计算,全省需低保资金13.15亿元。省以下财政只能筹集到3.2亿元,中央财政补助3.7亿元,资金缺口6.25亿元。在很多企业举步唯艰很难筹资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筹资、择机发行社会保险彩票等具体得力措施,才有可能充实社保基金规模,使老工业基地在稳定中求得发展,发展中再显辉煌。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