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再剖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2日06:41 湖北日报 | ||
“不能单纯地指责‘养儿防老’是农民落后的生育观念,也不能理想地认为只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就能抹去这个观念,人口性别比例就会正常。‘养儿防老’是广大农民面对的现实。”人口学专家、湖北大学教授严梅福谈起农村人口性别比例问题语重心长。 1992年起就开始研究我省人口比例问题的严教授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人口学中,人口性别比分为第一性别比,即受孕性别比;第二性别比,即活产婴儿性别比又称出生性 严教授分析说,在广大的农村现实情况是,男性劳动力依旧是家庭的顶梁柱,宗族观念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男婚女嫁使女儿离开自己的父母住进夫家,年老的父母主要依靠儿子赡养,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因此男性的重要性从经济、宗族、伦理等各方面被肯定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这里的“孝”在《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由此可以看到在几千年的传统伦理规范中,儿子的地位被强调了。 田加上力,就是男。当人类社会处于狩猎、采集阶段时,男女地位是平等的,女性地位甚至更重要一些,但进入农业社会后,男性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宗教、经济等诸多社会活动都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回缩到家庭中。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钟年在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育意愿中的性别偏好时认为,继嗣制度、家庭制度和居住模式都会影响人们对生男生女的偏好。钟年分析说,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继承先辈、延续家族的重担落在男性肩头,传统的大家庭是以男性为家长,男婚女嫁的婚嫁模式形成了从父(夫)居的婚后居住模式。女性就这样被排除在家族薪火传递序列之外了。人们在生育愿望的性别偏好上自然就倾向于男性,也就是重男轻女。 不少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从中国农村的传统看,为家族延续而生育、多生以提高保险系数、偏向男性构成了生育意愿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出男性继承的生育观念,并以此维系家族社会交往网络,保护家族利益。”生一个男孩是中国农村居民生育文化的底线。“在农民的生育需求中,最核心的是性别,其次才是数量和时间——早生是为了生男、多生也是为了生男。”将此“转换成操作性的语言,那就是至少要‘生一个男孩’。在我们传统的继嗣制度上,为了‘续绝’,有过继、收养、入赘等替补性办法,其目的,也正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变通地满足生育的文化边际性。” 由此可见,“养儿防老”是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影响之下产生的实际行动,而现实生活的“养儿防老”又强化了与文明社会不符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老百姓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生育偏好有一个长期转换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比如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推行家庭计划过程中出生性别比也一度上升得比较快。但当它们城市化水平达到70%-80%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与男性的差别就会缩小,她们承担的家庭职责及就业能力也会提高,性别歧视现象会减轻,人们的生育观念也逐渐会改变。所以城市化、社会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对出生性别比都有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会改变人们的生育偏好。 专家们预测,人口总量对我们的压力一直要持续到2040年或2045年,那时城市化可能要达到50%-7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会逐渐开始自觉控制自己的生育行为,现代化中的农村也会转变生育观念,因为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城市生活的人们的住房压力会加大,孩子的养育成本会增加,人们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也会占更高的比重。这会降低人们对子女的需求动机。另外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之后,择偶的观念会改变。她们不会随便找一个男人将自己嫁出去,并依靠这个男人生活,她要首先找到一个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撑起自己事业的支点,然后再选择配偶,这就把婚龄推后了。这会极大地降低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而在生育意愿的性别偏好上,由于文明程度的提高,男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差异的减小,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生男生女才有可能真的一样。湖北日报记者王晶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