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船坞扬帆百年行大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3日09:08 天津青年报 | ||||
这里汇集了当时中国先进的造船机器;这里为清朝北洋水师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潜艇;这里的军械制造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装备的改革…… -本报记者王志辉 在津沽公路塘沽段靠近海河出海口的地方,有一个大沽造船厂,它并不起眼的厂门没 记者来到大沽造船厂,一进厂门,就可以看到一块上面写有“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博物馆”的巨石,顺着通道左转,记者看到了大沽船坞遗址博物馆的全貌。负责管理这个博物馆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旅游有限公司刘春庆副总经理接待了记者。 走进博物馆,一幅巨大的中日甲午海战油画展现在记者眼前,刘春庆告诉记者:“在北洋水师成军后的十几年间,除定远、镇远两艘吨位较大的舰船无法进入大沽船坞修理外,舰队其他舰船全都在这里对船舶进行整修过。1880年建坞后,大沽船坞陆续修建有甲、乙、丙、丁……多个船坞,能在为北洋水师修理船舶的同时,自己建造一些吨位小的舰船。这个博物馆里保存有当时的剪床、冲床一些机器设备以及一些当时制造出的军火武器,也应该是我国惟一一个保存历史文物最多的企业博物馆。” 船坞老机器奉献新中国 顺着博物馆的走道,刘春庆把记者带到了一排机器前,指着已经满是锈渍的机器说:“这些都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在建厂时从国外进口的机器,经过几次大沽口战争和抗日战争,所能留下的就是这些了。每一次外国侵略都会对大沽船坞进行一番劫掠,现在展出在这里的机器能够保存下来,已实属不易了。” 据刘春庆介绍,这里有1882年从德国进口的剪床和1889年从英国进口的冲剪等机器设备。德国剪床高2.2米,宽0.5米,长2.82米,全是铸钢制造,是剪、冲、截的三用设备。该剪床是由铸钢本体,左右两侧成虎口形,中间成V字形,左侧可剪1.5厘米厚钢板,右侧可冲直径2厘米的孔,中间V字形刀口,可截8厘米×8厘米角钢。该剪床自1882年购进后,直接参与了建造我国第一台潜水艇和先后建造的“飞凫”、“飞艇”炮船,“遇顺”、“利顺”、“宝筏”等船的工作。解放后,工人们对剪床又重新调试和维修,参加多艘建造渔轮船舶任务。 而保留下来的冲剪是1889年从英国道格拉斯公司进口的,是剪切、冲孔、截料为一体的大型设备,也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功能设备。1891年后,该设备参与了仿造德国1磅后膛炮冲压炮体工作。解放后,该设备被移到交通部、新河船厂,参加修、造船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刘春庆告诉记者,这些机器别看它又大又笨重,在当时可是十分先进的机器,为大沽船坞做了不小的贡献。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些机器的生产国都已经很难再找到一台这样的机器了,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生产国对它们已经没有保存了。 马克沁机枪出自大沽船厂 在博物馆的一角,摆放着一挺锈迹斑斑的机关枪,说起这支枪,刘春庆的话匣子又打开了。“天津大沽船坞在当时虽然负责修造船只,也同样负责制造一些当时十分先进的武器,这种马克沁机枪就是其中的一种产品。除此之外,当时大沽船坞还生产一种后膛装步枪,被人们称为‘大沽造’,现在已经是很难找到真品了。后膛装步枪和马克沁机枪的使用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场革命,改变了清军装备史。” 据刘春庆介绍,2001年4月2日浙江省衢县高家镇埠头村村民郑志伟,所承包的挖沙船在衢江埠头段江中挖沙,意外的挖出这挺机枪,机身上刻印着:“大沽造船厂所造”,“中华民国捌年制”,编号:429。字体清晰,枪体漆黑。据当地人讲:1949年解放衢州时,解放军在高家镇的盈川山上放了几枪,这是衢江里的国民党兵船上的败兵投降时,弃之江中的“马克沁重机枪”。2001年6月22日大沽船坞博物馆在互联网上获此消息后,通过电话与衢县警方取得联系,7月25日经公安部批复,同意将这挺重机枪调拨给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用于展览。 刘春庆还说:“大沽船坞当时还曾经制造了也属十分先进的1磅后膛装火炮,它改变了中国火炮炮身沉重,而装填麻烦、射程近的缺点,和当时的中国军火制造企业一起,让清朝军队迈进了军事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我馆现在复制了一门这样的火炮进行展出,真品目前只有英国大英博物馆才有了。” 百岁老厂房难寻当年伴 走出博物馆,刘春庆带记者来到了大沽船坞遗址中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厂房里,其余的厂房都已杳无踪迹。经过100多年的风吹日晒,时过境迁,这座厂房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只有那空空的房间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岁月。 据刘春庆介绍,这里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轮机厂房,它坐落在天津市船厂内,北靠海河,东邻大沽船坞甲坞(一号坞),南接塘沽第一个发电厂遗址,西南方是著名的海神庙遗址,轮机厂房始建于1880年5月,1918年直隶总督军曹锟拨款,重新扩建。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轮机厂房,长55.6米,宽19.8米,外观、顶部呈上下双脊形,在副脊下方沿房脊的走向有两排天窗。在天窗的下方是厂房主脊,它覆盖全部厂房顶部为灰色泥瓦。厂房主体为砖木结构,墙体四周为灰色泥质砖墙(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其中部分墙体倒塌,更换为红色机砖),厂房内部有14道木梁,每道木梁间距3.9米,并分为东西两跨,两跨宽度各为9.9米,厂房内地面为夯实的三合土,门有4个,东南西北各1个,每道木梁之间有一个窗户,共30个。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轮机厂房,是大沽船坞的主要设备和零部件加工场所,在修船、造船和军火制造中起着重要作用,1918年,直隶督军曹锟拨款添置机械设备,其进口设备最多时达60余台,在当时这些设备代表着我国较为先进的技术,它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建坞初期的惟一建筑,有其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 中国第一艘潜艇从这儿下水 跟随着刘春庆,越走越靠近海河入海口,他指着离海河很近的船坞对记者说:“这个船坞就是我刚才给你们介绍的大沽船坞甲坞,虽然历经百年沧桑,现在依旧为大沽船厂做着贡献。” 据他介绍,这座北洋水师船坞建于1880年5月,它是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该坞长97.6米,宽28米,深6米,木质坞门,土木结构。可以容纳2000吨左右船舶一艘,1974年大修改造成长100米,宽17米,深6米,浮箱移动式坞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船坞。在这个船坞里,修理过北洋水师的多艘战船,在甲午海战前后,为抗击外来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船舶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为让人惊奇的是,在当时中国封建落后的情况下,这个船坞还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水艇。据当时上海《益闻录》报道:“此船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洵摧敌之利器也。” 这个保险箱世上独一只 在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把颇有传奇色彩的太师椅,据刘春庆介绍,1880年5月,大沽船坞第一任总办罗丰禄派人在东大沽“张氏木业商行”订做数套办公桌椅,其木质为紫槐木,椅背木雕呈镂空形,图案有蝙蝠、麒麟、兰花、竹子、葡萄、祥云等。两侧扶手雕有金瓶和聚宝盆等图案。椅子整体造型精美、做工细腻、图案逼真,惟妙惟肖,是清末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椅子。这把太师椅原放置在“玻璃厅”(原大沽船坞厂部)由厂长办公专用,100年来有几十位厂长用过,面前展出的是仅存的一把办公用椅。 在这把椅子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保险箱,从它已经生锈的箱体上就可以看出年代的久远。据刘春庆介绍,这是一只产自英国伯明翰保险箱厂的产品,它出生于1892年,长1.06米,宽0.66米,高1.02米,原来是黑色。 记者看到,保险箱为双开门,左侧是一个常闭门,上下各一个锁舌,门框处有3个锁舌,定位销4个。右侧门为常开门上下各1个锁舌。左右两侧各3个锁舌,定位销4个,全箱共13个锁舌,8个定位销,全为钢质。箱内有一横二纵活动式隔板,可根据放置的不同物品变换隔板的位置,最底部有平行的两个带暗锁的抽屉,箱体外部分别有两道钢质插榫围箍,主体钢板厚约0.1米。 据他介绍,保险箱自1893年购进后,放置在大沽船坞厂部机要室内,箱内主要保存了北洋水师提督下达的重要文件和研制德国1磅后膛炮的重要图纸及后期制造水雷的图纸等重要文件。解放后,该箱转给厂财务科,存放现金和财务文件,一直沿用至今。据刘春庆称,这个保险箱连目前还有的英国伯明翰保险箱厂也没有保存了,几乎成了全世界的孤品。参天夫妻树纪念报国者 在厂房的外面,有两棵参天的杨树,它茂盛的枝叶已经快形成了厂房的一面墙。刘春庆说:“这是一对百年古杨,相传大沽船坞在建坞初有一对从福建来的技师夫妇,他们刚留学回国就受清政府委派筹建大沽船坞,夫妇俩为报效祖国,日夜操劳、废寝忘食,连续三年没回家乡,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他乡。后来李鸿章为纪念这对青年夫妇亲自栽下了两棵杨树,据说当年李鸿章栽杨树是取谐音‘杨’为颂扬,‘树’为树立典范之意。 两棵大树一南一北遮天蔽日,恰似一对夫妻,大沽船坞人熟悉称这两棵为夫妻树。”虽然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传说,但也证实了当时许多海外学子,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甘愿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大沽船坞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人们并没有忘记那些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过的人们,大沽船厂会记住他们,中国历史也会记住他们!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