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挡国企改制三大障碍:观念、体制、改制成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5日07:25 黑龙江日报 | ||
本报记者 王玮 我省国企改制的步伐始终步履蹒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远高于全国水平。去年,我省比全国高出1.2倍,比浙江则高出10.4倍。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谈及此事,无论是国企负责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职工都面露难 透过一个“难”字,人们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落后最根本的还不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而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和体制的不成熟,是庞大的国有企业多年沉积的巨大历史包袱。思想藩蓠阻滞企业改制脚步 在一次座谈会上,民盟省委副主委、东北农大成栋学院副院长李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省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特别是与外资合作时,缺乏大手笔,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认识问题。怕出乱子,怕丢面子,怕承担责任,怕丢掉权力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记者曾经亲历一次采访。一家欲改制的国有企业,经过精挑细选后,认定一户资本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准备“出嫁”。上报有关部门后,迟迟没有回音。寻问原因,企业负责人不敢开口。对“有关部门”进行采访,“部门”负责人则以保存国有资产、怕职工上访做“挡箭牌”。据知情人透露,真正的原因是怕自己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主管部门要保存“指手划脚”的权力,企业经营者要保护自己的领导地位,职工要保住国有名份和所谓的“铁饭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希望在保存原有的权力和利益格局的情况下进行改制,这几乎不可能。有专家表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最根本的是要依靠改革,创新机制,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创新。体制障碍有待破除 在国有企业,有一个颇为流行的“穷庙富和尚”的说法。企业再亏,老总不亏。究其根源,就在于老总并非所有者即出资人。所有者缺位直接导致没有人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抓产权改革和产权交易,体制障碍成为国企改制的又一个难点。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我省构建了3个层次——设立了一个属于议事、协调和决策性质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实施授权经营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被授权的国有及国有投资企业。从总体上看,这一管理体制对促进我省国企改革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国资委不是一个常设机构,经营者的选择权、监事会的委派权、国有资产的收益管理权以及企业的重组和改造等大部分出资人权利仍由各部门分头行使。亦即,省企业工委管人,省经贸委管运行与改革、改造,省国资办管资产,各部门分头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某一方面权限,必然造成权力、责任“分头割据”的局面,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协调的事情有很多。这也直接影响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进程。改制成本横亘改制路 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还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奇怪而我们却习以为常的现象:国企负责人不仅掌管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还要负责企办的医院、学校等其他社会事业。哈尔滨卷烟厂厂长王殿英无奈地戏称:除了军队没有,卷烟厂啥都有。 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有8所学校1家医院,尽管集团只负责50%%的工资,但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办了许多政府的事,这就形成了企业不仅人多、而且债多的被动局面。截至2001年末,我省848户企业办社会的单位9848个,年支出费用123.3亿元,经营收入仅占支出的23%%,资金缺口基本由企业包揽。处理这些政策性负担和历史积累的债务,需要支付巨额成本。目前,我省的财政力量还无法承受。 愈难弥艰。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我省正在酝酿成立的国资委将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从体制上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国家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也将对国企分离企办社会等问题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针对部分企业经营者改革动力不足的情况,我省将采取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办法,推进国企改制进程。这些因素使人们在艰难的国企改制中看到曙光。 (黑龙江日报)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