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改扩建完工 今天亮出“压箱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5日13:57 新华网 | ||
今天,一个汇集诸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全新古生物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揭幕,数百件珍贵化石首次亮相,讲述“生命的历程”,展示近年来我国在古生物科学领域发现和探索取得的丰硕成果。 场馆狭小曾是困扰北京自然博物馆许多年的问题。博物馆现藏各种标本20万件,由于场地有限,展出的只有二十分之一。为此,市政府专门把自然博物馆的改扩建列入为市民办 数百件标本首次亮相 古生物展历来是自然博物馆的重头戏。化石则是古生物陈列中最精美的文字、最生动的语言。它们记录着生命进化和地质演变的每一次事件。 “前任”古生物展完成于1984年,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18岁,对一个人来说正是青春期,可对于一个展览而言,实在是太老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在这18年里,古生物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长羽毛的恐龙、孔子鸟、原始哺乳动物、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新发现层出不穷;中国辽西始终是世界古生物界瞩目的地方,云南的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中国科学家的论文频繁地登上国际一流学术刊物。这是中国古生物界最辉煌的18年,中国和世界的古生物科学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然而这一切,却难以从那个老旧的展览看到。 如今,自然博物馆拿出了多年来收藏的380件珍贵化石标本,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特别是那些来自辽西地区和云南澄江地区的化石,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将近些年来我国古生物科学领域在新的物种发现和学科探索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在公众面前。 场馆狭小,曾是困扰了自然博物馆许多年的老问题。自然博物馆现藏有各种标本20万件,由于场地有限,展出的只有二十分之一,大量珍藏的标本无法与观众见面。去年底,北京市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的自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工,展厅面积增加了近一倍。有地儿了,自然博物馆终于有机会把库房里的好东西拿出来了,其中不少是近几年才从各地征集来的。因此,这次展览也将是半个世纪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收藏精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奇怪虫”与生命大爆发 海蓝色调的展厅,寓意着早期生命的演化在海洋中悄然进行。展厅里全是些奇怪而陌生的生物。你不认识它们是很自然的,这里50多件珍贵化石标本全部是首次亮相。它们来自生命历程中的第一个奇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生命自产生后,在将近30亿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单细胞演化的阶段,生命的个体很小,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遗迹。但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肉眼能够看得到的生物,没有一点先兆,好像生命在经过了将近30亿年的孕育后突然爆发一样。科学家们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你看,那个有好几对长腿的家伙叫奇怪虫,因为科学家们至今不知道它那尖尖的两端,哪一边是头,哪一边是尾。还有那个有着一对大钳子的家伙是奇虾,这种已经灭绝了的巨型食肉类动物身体最长的可达到2米,能够吞噬当时的任何一种生物。还有日射水母贝、古虫、圆筒状帽天山蠕虫……千奇百怪的它们为我们勾画出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澄江动物群的依稀身影。 生命大爆发之后,首先是无脊椎动物的繁荣。 无数的枭头贝组成一面黑色的墙,海百合化石则是去年美国海关罚没后归还中国的大量化石中的一件,这些罕见的大型群体无脊椎动物化石,似乎在提醒我们:世界上的动物绝大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演化在整个生命的进化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震惊世界的带毛的恐龙化石、第一块中国鸟化石、含有853条狼鳍鱼的化石板……这些曾经吸引全世界古生物界目光的珍贵化石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新名词——“热河生命群”。古生物专家李建军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实,热河生命群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被发现了,以狼鳍鱼、三尾拟蜉蝣和东方叶肢介为主要代表。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北京自然博物馆1988年发现三塔中国鸟化石为标志,热河生命群中出现了许多新成员,以至于人们逐渐忘记了原来的三个主要成员。这一次,自然博物馆将热河生命群的新老主要成员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利用科普的形式向公众详尽地介绍这个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人尽皆知的大家族。 重返恐龙王国 恐龙展厅是四个展厅中最大的。 展厅中央群龙盘踞。正中一只高大的马门溪龙骨架,长长的尾巴高高扬起,一直甩上了天花板的隔栅,从头顶到尾尖全长26米。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三条马门溪龙之一,其生前的体重应有60吨,是自然博物馆投资70余万元,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四川井研县三江镇彭家寨西山发掘出来的。 马门溪龙的右前方是一只许氏禄丰龙。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北京自然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杨钟健先生于1938年发现的这条禄丰龙,是在我国发现的第三具恐龙骨架。但它却是得以保留在国内、由中国科学家自己研究的第一只恐龙骨架,前面那两条都被运进了国外的博物馆。 禄丰龙是恐龙世界的老祖宗。似站似伏的它生活在2亿年前,是杂食者。它伏下去,便发展成了四腿着地的素食恐龙,比如大块头的马门溪龙;它站起来,便发展成了两腿行走的食肉恐龙,比如它身后的那只姜氏巴克龙。 马门溪龙脚下,两只小巧的奔龙仿佛仍然保持着捕食的姿态。别看它们个儿小,却是这一大群龙里最凶猛的家伙。它们前面那个有着钩一样嘴巴的就是鹦鹉嘴龙。前不久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化石失窃事件,让鹦鹉嘴龙一下子名声大噪。它们的头上,翼龙在飞翔。光波水影中,鱼龙在游泳…… 与以往展览不同的是,群龙不是站在光光的地板上,而是站在“土地”上,地里还有依稀的白骨,那是化石埋藏状态的地层。再仔细看看,周围还有恐龙蛋化石、恐龙的脚印以及恐龙的食物——蕨类化石。 不过,李建军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样的分布与现实略有不同。在实际发掘中,发现恐龙骨架的地方很少发现恐龙蛋。比如四川是恐龙之乡,至今还没有发现恐龙蛋;而河南发现大量恐龙蛋,恐龙骨架却很鲜见。 试试“与恐龙赛跑” 这两年自然博物馆一直在努力放下架子。用他们的话说,过去一直把自己当成神圣的科学殿堂,恨不得观众进来时还是文盲,出去时就成了科学家。现在,他们则把博物馆更多地看作是人们休闲的去处,于是在改进展览阐述方法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娱乐项目。 在展览中,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去与恐龙面对面进行一场“较量”。比如你可以站在有彩色显示屏的电子秤上去与恐龙比一下体重。不过你一定要小心,别让有60吨重量的马门溪龙登上秤盘时的轰鸣把你吓着。你还可以蹬上自行车和恐龙赛跑,要是被霸王龙追上可惨了,被它一嘴就吃下去了;要是你的对手是甲龙,状况就大不相同了,它会超过你,并回过头来嘲笑你:“你瞎跑什么呀,我又不是吃肉的恐龙。”当然,如果你想与这些远古的生命做一次近距离的友好接触,展览也为你提供了机会: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你看到色彩斑斓的澄江动物群自由自在地游弋在海洋中;你可以和那些生活在山洞里的恐龙亲切“握手”;你还可以带上“X光探测器”到荒漠中去探寻恐龙的足迹,如果找到了恐龙,另有节目作为奖励;如果你对拼图游戏感兴趣的话,电脑触摸屏为你准备了大量的互动式的恐龙骨骼拼图游戏,保你一边玩个够,一边还能增长知识…… 化石都通过辐射检测 注意展览中的细节,也许你会吃惊地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机会与化石、与那些古老的生命遗迹亲密接触。 “生命起源”展厅入口处摆着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它叫叠层石,记录着地球上最早的生命,那每一个叠缝中都藏着原始生命的痕迹。可是你多半想不到,这种叠层石数量众多,据说北京有的地铁站的地面,就是用这种石头抛光加工而成的。 在“无脊椎动物”展厅,有块群体三叶虫化石,瞅着是不是有点眼熟?去张家界游玩时有没有注意过脚下的它们?还有展柜里那些美丽的琥珀,它们其实是从黑乎乎的煤里找到的。 这两年,因家庭装修中大量使用大理石而对人体尤其是儿童造成伤害的事件屡见报端。但你可能不知道,化石也是有辐射的。那么,博物馆里如此众多的化石聚集一处是否安全?自然博物馆专门请来了有关技术部门,测量辐射是否超标,结果证明,所使用的标本都是安全的,参观者完全可以放心地游走于化石之间。 办古生物展事先测辐射,这事还是头一回听说吧?(记者 赵婷)(来源:北京日报)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