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云南:打造“园丁式”政府 迈向协调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5日14:13 新华网

  在云南近些年的发展历史上,曾有三次大的飞跃:

  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通过发展烟草业,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云南崛起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大省;三是上世纪末,’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大大加快了云南的对外开放步伐,提高了云南在世界的知名度。

  面向21世纪,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云南面临着再一次的历史选择。

  云南的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作为西部省份、民族省份、边疆省份,在赶超式发展中,尤其要汲取东部地区的教训,不能重走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城市和农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弯路。走和谐发展之路,是云南的后发优势之所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云南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人与自然篇:翠绿的发展模式

  走进云南,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宝库。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绿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充满了盎然的绿色。面向新世纪,云南省的决策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乐章。在谈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时,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自豪地说:“谁拥有了生态资源,谁就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扬长避短的发展思路

  云南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誉,发展“绿色经济”可谓条件得天独厚。对忽视环保的代价,云南人有过沉痛的教训。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但过去人们在利用和改造滇池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仅从1985年到2000年间,产业活动导致的生态价值损失就达78亿元,和污染行业的产值基本持平,而污染至今未得到根本治理。

  面向新世纪,云南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明显落后于内地及沿海地区,这是云南的劣势,但也未尝不是一种优势。如今,人们对健康、环保、贴近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强,云南作为一块少有的人间净土,完全可以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走一条兼顾生态保护的发展道路。

  对此,白恩培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要求云南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云南的生态环境优势正日益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

  “绿色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人们注意到,在云南省所确立的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水电和矿业5大支柱产业中,绿色产业就占了4个。

  以旅游和水电为例。如今云南已成为不少游客的旅游首选地。丽江古城、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享誉世界,雪山、山寨、热带丛林令人神往……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正吸引着世界的眼球,也为当地带来巨大的财富。2001年,全省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150万人,占劳动就业人数的6.5%。200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90亿元,创汇4亿多美元,对GDP的贡献超过12%。

  云南的水电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03条。过去这些白白流走的宝贵资源,现在成了云南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2002年,云南全省发电量跨越300亿千瓦时大关,同比增长24%,全省售电收入已接近73亿元。云南人还抓住“西电东送”的历史机遇,把电力打造成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2002年,云南共向广东省送电32亿千瓦时,送电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曲靖的薯类、丽江的山嵛菜、文山的三七、思茅的咖啡、西双版纳的热带花卉等一批绿特生态产业群正在崛起,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强大的动力。目前,全省已建成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2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5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5个。仅丽江地区,2002年绿特产业总产值就达9亿多元。

  除了发展已有的绿色支柱产业外,2003年伊始,云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像当年打造云烟产业一样,打造云南天然药品产业,把云药建成继烟草产业之后的一个大产业”。云南计划用5年时间,使云药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10年内达到300亿元。这同样是一个依托于云南天然资源的战略构想。在天然药物已成为全球医药领域新亮点的背景之下,人们有理由相信云药产业的迅速崛起并非梦幻。

  长短期利益兼得

  近年来,为保护生态,云南省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为云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2年云南省退耕还林面积达18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近250万亩,到今年年底退耕还林面积累计将达430万亩。

  省委书记白恩培多次指出,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关键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为了培育旅游产业、优化环境质量,先后实施了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一大批虽有较好经济效益但污染严重的工厂被关闭,近10万林农因收入锐减而返贫。但他们咬紧牙关,千方百计找出路,最终挺了过来。如今,木材老板又靠种植养殖发了家,山寨村民则变成了导游、小贩,丽江年旅游综合收入已达20多亿元。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云南的决策者认识到,仅靠种树禁伐是解决不了生态保护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其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解决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难题。

  为了解决农村十分迫切的能源问题,云南省还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并在全省建立了23个生态村试点。在已建成的80多万户沼气池的基础上,今年云南准备再投资1.5亿元,帮助20万农户兴建沼气池。据统计,沼气建设使云南农村每年节约薪柴240万吨,相当于减少了60万亩林地采伐,农民每户每年节约支出500元到800元。此外,全省农村还累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0万平方米,建设山区微型水电站1.3万座。

  为了解决林农的增收问题,云南省探索出大户承包、龙头企业带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办法,使退耕还林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者的有机统一。比如,泸西县采用“杜仲+除虫菊”的林药间作模式,退耕还林后,前3年除虫菊每亩可获益300元,3年后杜仲叶每亩可获益500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

  经济增长篇:咬住结构调整不放松

  协调发展观,在云南的经济发展思路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云南省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都重复着这样一个思想:必须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增长的质量。近年来,云南在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力度不断加大。省委书记白恩培对记者表示,今年云南经济增长速度可望超过8%,这说明云南抓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向结构要效益

  产业结构是审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云南近些年来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显然离不开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

  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经济发展由单一推动,变成了“多条腿”走路。烟草业,一度是云南的惟一支柱产业,产值占到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产业结构单一,直接导致了云南经济增速连续7年下滑。从1995年开始,云南省陆续提出了建立5大支柱产业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倾力建设好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扶持优势产业,超前发展先导产业,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的调整思路。产业结构优化了,云南的经济发展再度提速。2002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约778亿元,同比增长9.2%。

  过去,云南产业结构的初级化特征比较明显,不少企业属于原料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但现在,不少企业通过发展原料精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条上狠下功夫,收益颇丰。在中国最大的锡金属生产基地云锡集团,集团宣传部部长李德宝告诉记者,他们现在通过精加工,把锡锭加工成锡材,每吨可增值上千元。而名列中国铜业前3强的云铜集团也鲜明地提出了“两个突破”的发展思路,即在资源开发和铜产品深加工上都要取得突破。

  目前,通过产业重组,云南的资源正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聚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旗舰型”企业闪亮登场。云南省提出,准备用3年左右时间,对冶金、化工、制药等10个重点行业进行重组整合,培育出20户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云南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

  打破城乡壁垒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云南省的领导用山歌般优美的语言,这样阐述他们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要通过城镇化和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最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003年,云南在推动城市化建设方面可以说是大手笔不断。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投资2000亿元建设“东方日内瓦”,使新昆明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枢纽和重要增长极。7月,省政府在红河州召开现场会,宣布建立“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以加快滇南区域经济发展。接着,大理州又宣布,要用3年时间、投资50亿元建设“大理水城”,使之成为继苍山洱海、大理古城之后的又一旅游名牌。

  城镇化在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中的巨大作用,曲靖市麒麟区领导深有体会。该区在1998年撤市设区后,围绕城市需求,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使周边农民过上了“一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十个月挣钱”的生活,农民收入显著提高。2002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3元,走在了全市前列。

  据了解,云南省的目标是,到2008年使城镇化率达到31%。与此同时,全力发展若干城市圈的计划也在加紧实施,其最终构想是,要形成一个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滇西、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和沿边五大城市圈为区域性中心的经济带,从而加快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英雄不问出处

  云南省的决策层认为,这些年来,云南经济活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使其成为云南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今年4月,云南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一场全面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运动也拉开了帷幕。

  为了解决干部在发展非公经济上的思想误区,省委书记白恩培提出,要首先进行思想大解放,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认识上放胆、位置上放正、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其态度之坚决,令闻者为之一振。

  云南省已明确提出,要创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只要国家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就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有企业要尽快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让民营经济参与改革。此后,工商、公安等各个职能部门都推出一系列扶植措施,为非公经济的更快发展创造条件。在采访中,白恩培提到,昆明市近些年非公经济的发展步伐很快,已达到经济总量的40%,他在赞许之余又加了一句评语:“还要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云南国企改造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楚雄州把深化国企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入各种社会资本,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在红河,云锡集团已将办医院、学校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企业负担减轻,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红磷化肥厂则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销售带动生产,不断拓展东南亚市场,效益蒸蒸日上。

  一切为了增收

  今年2月,羊年元宵节还未过,白恩培就来到怒江大峡谷访贫问苦。在傈僳族农户家的院坝子上,白恩培与村民促膝谈心。当他听说种一亩坡地只产100多斤玉米、收入40多元时,就和村民们一起算账,建议他们不要再种玉米,换个方法,改种林草和养畜,一亩地的收入可能要翻几番。

  摒弃围绕“稳粮”调结构,实行围绕“增收”调结构,这是云南省领导已经明确的一个思想。白恩培说,必须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除了依靠科技进步外,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由这些企业来联动市场,带动农户,走向共同富裕。

  据了解,去年,云南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并拨出专款加以扶持。今年上半年,各地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就有159个,比去年增加了90个。1月至4月,仅69家龙头企业就发展带动各类种植基地460万亩,发展畜禽200万头(只),完成产值11亿元,带动190万农户人均增收140元。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云南各地的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优特农产品特别是畜牧、蔬菜等已扛起农民增收大梁。元江茉莉花、弥勒葡萄、通海蔬菜、泸西除虫菊等过去不起眼的小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了从土特到品牌的跨越,成为支撑当地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社会进步篇:发展以人为本

  在其简朴的办公室里,省委书记白恩培侃侃而谈:“老百姓是最现实的,对他们来讲,经济发展不是GDP有多少,而是他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就是能吃好、穿好、住好,路好走,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白恩培提出,云南一定要抓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扭转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云南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省仍有764万人处于贫困状态,40余万户近200万特困农民居住在茅草房、木楞房、杈杈房甚至岩洞之中。

  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云南省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仅1998年到2002年间,云南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0多亿元。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云南省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据统计,2000年至2002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5%,远高于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5%的增长速度。

  云南各地在扶贫工作中,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迫切现实需求。文山州从建设小水窖、沼气池和改造茅草房入手,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缺水、缺柴、缺房的基本生存问题。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则以发展交通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交通“瓶颈”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年,云南省又决定,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在全省实施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程,以加快全省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云南省还计划用5年的时间,筹集20亿元左右的资金,基本解决全省40万特困农户的住房问题,并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支持,基本解决特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再筹集25亿元左右资金,对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50万贫困农民实行易地搬迁。

  基础教育要打“翻身仗”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云南的领导层深知这个道理。为了给云南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2002年,云南省正式提出“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打响了基础教育攻坚战。

  云南省集边疆、山区、民族地区为一体,经济、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群众居住分散,使得这个省的教育水平要落后全国大约10年。至2000年底,全省只有88个县(市、区)实现了“普九”,128个县(市、区)只能做到基本“普六”。

  云南“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五大工程:一是“两基”攻坚工程。5年内再实现29个县市区“普九”,使“普九”人口地区达到85%以上。二是边境、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程。全省将对129个边境乡镇的38万中、小学生实行文具、课本、杂费“三免费”。此外,还有中小学危房改造、信息教育以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这一计划已经得到初步落实。今年,云南将筹措资金5亿元,用于改造80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此外,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读得起书,从今年秋季起,云南还将在78个县的农村初中和小学全面实行“一费制”。

  除了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外,云南还把民办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规划、扶持和管理,鼓励各种民间资本参与办学,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玉溪市,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很快,到去年底,全市已有民办学校103所,年均招生在万人以上,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

  让农民不再为生病发愁

  在云南采访时,曲靖市委副书记陈世贵提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两眼发亮,他说:“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每人每年只要花几块钱,就解决了看病的难题,这是一个德政工程啊!”

  据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为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进行补助。

  在曲靖市的会泽县,约有8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近94%的农村人口享有了初级卫生保健。在这个县,除财政配套每人补助2元外,今年开始为每人每年补助5元,个人每年只缴纳5元,看病就有了保障。金钟镇头塘村贫困户高子平,因患病花去医疗费1500余元,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医疗补偿675元。高子平激动地说,这是政府给农民最实在的帮助!

  据了解,会泽县只是云南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县之一,在该省,这样的试点县有20个。云南省将以此为契机,改造24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500所边疆民族贫困村卫生室,并将之作为今年省政府为群众办的八件实事之一。

  争做文化改革“领头羊”

  今年7月,白恩培在宣传文化系统调研时要求,云南的宣传文化工作要争取进入全国前列。他提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云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所拥有的文化多样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早在199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

  近些年来,云南不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丽江市古城区在抢救当地极富民族特色的东巴文化的同时,积极进行产业化开发,每年创造1亿多元的产值。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歌舞团,率先打破传统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积极走向市场,不但政府不再掏钱养人养戏,每年还能获得税收、场租等收入60多万元。

  目前,为切实推动广大乡村基层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正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施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通过广泛开展“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之乡”等活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民间艺术展演业、民间工艺品产销业等。二是实施西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试点。包括进行文化资源的保护性调查、扶持民间文化带头人及文化“专业村”走向市场等,目前试点已在石林等6个县市全面展开。

  据了解,云南省准备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工作,力争明年初见成效,3年大见成效。

  上层建筑篇:打造“园丁式”政府

  经济改革越深入,就越能体会到政治层面改革的重要性。这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少人的深切体会。为了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外部环境,云南省在狠抓干部作风、强化政府服务、推进体制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狠抓干部作风不放松

  在云南电视台的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位外地嘉宾直言不讳:刚到云南的人,都说这里山好水好、民风纯朴、干部老实,但接触久了,又会感觉有些干部思想守旧,主动精神差。

  对此,省委书记白恩培认为,必须承认,云南的不少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等方面,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不小的差距。一些干部的思维模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成分比较多,精神状态是“小富即安”,进取精神差,这都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白恩培说,去年以来,云南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家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思路,振奋了精神,树立了信心。现在,云南各级干部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发展。

  今年3月,云南省政府颁布实施的公务员八条禁令,是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禁令针对公务员中存在的不履行职责、弄虚作假、插手物资采购和工程招投标、故意刁难和吃拿卡要、赌博、酗酒、上班时间打牌下棋、公款娱乐等行为,明令禁止,狠抓督察,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做企业发展的“园丁”

  今年7月,云南省省长徐荣凯向中外企业家作出承诺,云南将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为企业提供“园丁式”服务。他还表示:在招商引资中,凡是国内其他省区市能提供的优惠条件,云南都可以做到;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外商投资权益,都将依法保护;凡是按国际惯例需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政府一定全力解决。

  据悉,为营造一个开明开放的良好投资环境,云南省已将今年确定为“改善投资环境年”,明确提出从人文、舆论、法制、政策、行政、市场等6个方面,大规模、大范围、集中一段时间整治投资环境。经过反复的宣传教育,如今,“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在云南已经深入人心。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据了解,昆明市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到今年7月,其行政审批精简率已达49%。大理州则成立了外企投诉中心,实行挂牌保护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并于今年开始实行企业评议行政经济主管部门,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仅今年上半年,大理已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3个、协议总投资近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39%。

  全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白恩培指出:“要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在理论武装、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干部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问题。”要完成后两项任务,必须要依靠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今年7月,云南省委出台5项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扩大民主、规范程序、疏通出口”等问题,使这个省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5项制度中,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制度,大大扩大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并提出了程序性的规范;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和试用期制度,对打通干部“能下”出口具有实质性意义;领导干部破格越级提拔办法,就规范破格、越级提拔干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推进干部年轻化进程意义深远。这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请无为者让位,让有为者有位。”

  据了解,云南的这一改革在全国创造了3项“纪录”:这样集中地一次性推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办法”,在全国尚无先例;就越级提拔、破格提拔领导干部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办法,在全国也属首创;随着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制度的实施,云南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全面推行的省份。(记者薛凯李自良)(来源:半月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说一口流利英语,其实不难? MBA联考培训特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第53届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报名开始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生活中,女性不睁眼睛是在进行性想象。她们将……
非常笑话
病人:我周围的人居然不认可我的身份,气死我了…
图片
铃声
·[周杰伦] 开不了口
·[陈慧琳] 恋爱情色
·[林心如] 投怀送抱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魅力男人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无底内衣无敌女人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易趣买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一商人乘出租车外出,汽车在盘山公路突然打滑,司机吓得大叫:刹车失灵,我该怎么…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