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不去当乞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04:01 中国青年报 | ||
商子雍 即使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像乞丐这样一个绝不能为我们的国家增光的群体,也是由来已久,从未绝迹。产生乞丐的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最根本的一条,想来应该是经济的欠发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不能给公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又没有力量对所有的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者、无人供养者进行最低生活保障,你让他们怎么活下去?所以,别 不过,让城里人、尤其是让城市管理者头痛甚或厌恶的,也恰恰是这种由乞讨者给城市形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在旧的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以前,这件事似乎还算好办,把乞丐“抓”进收容站、送到城市外,不就结了吗?城市以外的农村天地广阔,虽然不能说农村就不存在形象问题,但比起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商务繁忙,且经常有外国人出没的城市来,农村形象毕竟是一个可以较少,甚或暂不考虑的问题。以牺牲农村的形象和乞丐的部分权益(他们在农村乞讨显然会难度大、收益小)为代价来维护城市形象,我想,就是在那些城市管理者的心目中,大概也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得已之举吧!但如若往深里想,你也许还会进一步认识到,这种举措岂止是不得已,分明还属不合情、不合理,亦不合法呢!我以为,旧的收容办法之所以要被新的救助办法所替代,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说句老实话,旧的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给如何对待乞丐这么一档子事,的确是大大增加了难度。也因此,怎样处置城市乞丐问题,怎样在尊重乞丐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消解他们对市容市貌、社会秩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七嘴八舌,见仁见智,这反映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是好事。但浏览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有关文章,在高兴之余,又未免会生出几分忧虑来。 比如,在武汉,有记者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圈“卧底”40天,一次,这位记者挂上写有“不幸身世”的胸牌长跪街头,两个小时就进账近40元人民币。 再如,在上海,有记者历经数日的跟踪采访发现,有时候,一个乞丐一天能挣200元。 还有,在西安,有路边做生意的中年男人对记者说:“人家吃得比我都好,有的还车接车送。你知道他们一天能赚多少钱?碰上个老外,一出手就是几百,还有的人真是一千两千地掏。”另一位路过的老爷爷则介绍说:“前阵子有个老太太,天天跪在大街上跟人家要钱。你猜怎么着,她用要的钱给儿子买了辆汽车。” 谁说乞讨可怜?你看,在记者笔下,乞丐分明是一种出小力、得大钱的挺不错的行当嘛!但我以为,怕是谁都清楚,以上事例,就算全都属实,也只是乞丐群体中少见的情况或极其罕见的个案,否则,按趋利避害这种人的本性,我们岂不是可以向记者发问:“你怎么不去当乞丐?”我以为,不应该过分渲染某些、或某位乞丐所谓的“幸福”生活,因为,着眼于宏观,这种未必全面、准确的渲染,无疑会弱化市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而这种同情心,又是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良知。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在乞丐队伍中,也的确混有一些不应以乞讨为生的懒汉,甚至还出现了那种性质可疑的团伙,至于程度不同地夸大甚或伪造悲惨遭遇以骗取同情者,我相信也有不少。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用“可怜是装的”这五个字来概括乞丐的全部,因为,在这个群体中,确实多有急需获取同情和救助的弱者。应该承认,对乞丐也要“去伪存真”地区别对待,这显然难度极大,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城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呢?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