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学一点看病吃药的知识 你也能成为“良医”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14:55 南京《周末》

  曾昭耆

  用药也要讲辩证法,要从疗效和费用两方面来算用药“经济账”,“平安药”用久了也有副作用,不信广告,信疗效

  人总是要得病的,得了病就免不了要打针、吃药。但似乎并没有人去盘算一下打针、
用药的“经济账”。这话可能会招致病友和家属们的反感:“曾医生,你这是什么话?我们就是要不惜代价治好病,花多少钱,用什么药,你管得着吗?”对此我要说,我遇到的大多数病人家属,都把“不惜代价”挂在嘴上。这种爱护病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讲个辩证法,对不对?

  我认为用药的辩证法首先是:药即是毒,无药不毒;其次,用药还是要算经济账的,有了医生的指导,才能够算好经济账。

  常有人吹嘘他的药“无毒副作用”。但药学家都知道,药和毒是同一种事物的两个侧面。完全无毒副作用的药就不是药。药效越大,毒副作用也会大些。用任何药,在期望它达到疗效的同时,都得承担它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这个得和失的账,必须斤斤计较。

  近几年,有些外国医生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价效心脏病学”。意思是讲:对各种诊疗办法都要从它的疗效和费用两个方面来考虑是否合算。

  有些昂贵的检查原本不是非做不可的,有些贵药和进口药的实际疗效并不一定比便宜得多的国产药好多少。这才发现,有些钱花得不太值。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抗感冒药花样不断翻新,价格成倍增高,但基本成分和实际疗效同传统老药并没有多大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病人不管病情是否需要,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普遍。其结果不但使病人花了很多钱,而且造成致病细菌的抗药性大大提高。使抗生素到真正需要时不再有效,后果反而更严重。

  比如说,同是降压药,复方降压片每片0.023元,心痛定0.029元,尼群地平0.072元,而洛活喜等一些外国药动不动每片就是6~7元。外国药也可能确实有优点,但总得看值不值,还得看病人出不出得起。有个美籍华人资本家对医生说,外国医生要他服用降胆固醇药,一直要吃到90岁。他说:“这样服药,我要破产啦!”

  除此以外,还存在是否必须使用的问题。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治病救命,必要时不惜用贵药,是无可厚非的。但实际上,小病大治,轻病用贵药,相当常见。一次普通的感冒,很多药都能有效,甚至不吃药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在国外工作时,有次一个医生讲笑话:“我对感冒病人说,您得马上看医生。吃了药,一个星期就好了;如果不吃药,要七天才能好。”但现在往往看一次病就得花几十元、几百元,其中有些药,不过是广告标新立异,包装冠冕堂皇。

  一位曾经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说他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个人突然剧烈头痛,当时没有止头痛的药,他便从药箱中找出一片钙片,交给患者,并说这是治头痛的药,结果患者服后头就不痛了。这里面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这种效应也见于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即给予已知并无作用的“安慰剂”,也可对一部分人“有效”。1955年国外有人正式报道了对9种疾病进行共15次实验的结果,发现“安慰剂效应”竟达15%-58%,平均35.2%。其后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也证实了这种效应。英国有家医院有这样的特例,使用安慰剂竟能使73%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溃疡面愈合。

  这就是说,因为人能接受“暗示”,所以,无论哪一种药品或治疗手段,客观上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对大约1/3甚至更多的人“有效”。假如再给这种安慰剂加上一个很具吸引力的商品名称或其他更高超的暗示手段,就可指望“有效”人数进一步增多。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实际上无效的药品、保健品或其他被吹嘘为能防病治病的手段,能够畅销一时的原因。 安排好退休生活的八条原则

  凡事“留有余地”是老年人的“救命真诀”

  “延迟反应”是老年人身体的特点

  “细水长流”,工作健康两不误

  有些老年人退休后仍在努力工作,发挥余热,这种精神很可嘉。但是,我也亲眼看到几位想在有生之年多做贡献的老先生,在紧张繁忙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倒下的事实。医生的责任感驱使我向这些想有所作为的老年人们提出忠告:在发挥余热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做到“细水长流,留有余地”,则既能多做贡献,又能健康长寿。

  具体讲,有以下八条原则可供参考:

  一、上午为主 上午可以办一些正事,下午和晚间主要用于参加一些体育和文化娱乐以及家务活动。

  二、限制时间 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一般以4~6小时为宜,最好是4小时。

  三、工间休息 像学生的课间休息一样,每工作1~2小时就应休息10~15分钟。

  四、保证午休 中午要保证有1小时左右的午睡。

  五、知难而止 遇到难题,不宜“锲而不舍”,要暂时摆脱,慢慢求解。

  六、留有余地 明知还有余力,但该休息时必须主动中断工作。最好是每天都在感到还有再工作1~2小时的精力时便主动休息。

  七、周末休息 周末生活以休闲、娱乐为主,绝对不沾工作的边。 八、阶段休整 工作告一段落后,要有意识地休息几天。每半年要停止工作1~2周,做些工作以外的很乐意干的事情,以放松身心。

  如果说,八条原则中有什么精髓,那就是“留有余地”,因为它最能适应老人身体的特点,即“延迟反应”。比如说,老人和年轻人一起郊游,大家兴致都很高,回来时,有的年轻人说累了,而老人心想:我倒不觉得多么累。可是第二天,年轻人全没事儿了,老人这才感到腰酸腿痛。

  中青年也犯“老年病”

  健康生活方式要从小养成

  中年健康才能老年保健

  衰老是逐渐演变的过程

  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儿时养成,漏洞要趁早补。作为一个主要治疗老年心血管病的医生,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一些文化水平并不低的患者,竟对自己的病毫无知识。报刊上那么多介绍老年保健和老年病知识的文章,为什么会没注意到呢?不过,认真想想也就懂了。因为,老年人群的成员实际上是在不断更替中。当年那些文章发表的时候,这些病人“风华正茂”,哪里会顾得上看它。何况,从自我感觉来说,人们通常觉得今天和昨天一样,今年和去年也差不多,哪里料到突然就有了老年病?

  所谓老年病,绝非仅见于60岁以上者,人们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既有已进入老年而无明显老年病的人,也不乏年龄尚不够格却“提前”患病的情况。近些年,“三高”患者的年龄在大大提前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再追寻老年病的患病根源,更不难看出,根子早在中年甚至青少年时期便种下了。有些中年人不顾身体,玩命干活。为了奉献,当然值得赞扬;为了晋升,完全可以理解;即使为了挣钱,似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让他们也懂点养生保健的常识,以免未老先病甚至英年早逝,岂不是更好?对于孩子中越来越多的小胖墩,仍有家长抱无所谓态度,很少有人想到几十年后孩子得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的严重后果。

  我尊敬的老师陶恒乐教授说过:“没有中年的健康,就谈不上老年保健。”这话很深刻。任何年龄阶段的健康都是以其前一阶段的情况为基础的,因此,老年保健应从年轻时做起。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某些肿瘤等都说成是“老年病”。看来,由于这种说法有些片面,实际上已带来了不良后果,即中青年人误认为它们与自己无关。其实,这些病的发病率,虽通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它们绝不是起源于老年时期,甚至它们的发病高峰期也并非一定在老年期,而是在此之前。

  脑血管病变似乎是一种典型的老年病。其中,脑血栓形成的平均发病年龄相对高些,但脑出血却不然。许多材料都表明脑出血的高发年龄在50-60岁之间,而不是在60岁以后。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如此。 小病不治,大病吃苦

  健康教育投入1元,医疗费可节约8.9元

  同时用药超过15种,易发生不良反应

  没病莫吃保健药

  随着新的医改政策出台,不少老年人担心今后怎么看病,才能做到既省钱、又不影响身体健康。关于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在此做一些讨论。

  有病寻医不如及早防治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这种观念,用在医疗保健上也是完全正确的。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处理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一贯的方针。其中,以“一级预防”最 有效。即:对基本健康的人,强调学习卫生保健知识,遵守合理的生活方式,去除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理素质。通过这些积极措施,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二级预防”指通过自我注意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三级预防”则是对已有病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美国有资料表明健康教育投入1美元,医疗费用可节约6美元。国内报道,心血管病预防教育投入1元,医疗费用可节约8.9元。可见预防比治疗合算得多。

  保健不在于用药 说起保健,不少人马上会想到保健药物。在他们心中似乎存在“人老了,即使没病,也要用点保健药”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近些年,保健品充斥市场,良莠不齐。虽然都用“科学”的词藻,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却不可靠,至少是价高质低。经济状况不太富裕的人,犯不着花这种钱。

  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病,都有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例如,肥胖、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以及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应该及时治疗,有的则需要自己注意。保持平衡膳食,戒烟节酒,坚持适当运动,防止过胖,注意劳逸结合和心理调适,对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盲目使用保健品,却不能起到什么真正作用。如果已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就应该及时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说,在用药的同时,还要从饮食、运动、生活、心理各方面加以注意,而且,还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就能用较少的药达到较好的疗效。一般讲,合理的治疗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能有效防止它们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相比之下,治疗这些并发症不但必须花多得多的钱,而且效果也远不如早期治疗好。特别像脑中风、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损害等,在病人生理、心理上都成为沉重的负担,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肿瘤,关键也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肿瘤治疗困难不大,花费不很多,预后也较好。但只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不致耽误。

  少花钱也能治病 近些年,医疗费用越来越贵,以至于大家谈“医”色变。其中,有些诊断治疗费用是必需的。但如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并非必要。经验证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往往弊多利少。因为,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十分复杂,很难预料。据统计,同时用药5种以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3.5%;超过15种,那么54%可发生不良反应。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