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 几名省部级以上高官遭淘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09:49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8月29日电 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由628位有效候选人一下锐减为170位的初审结果,人们发现:几位现任中国省部级以上领导之职的候选人没有进入复审名单。 科技日报称,这一现实使人感慨:之前的担忧,看来颇有“杞人忧天”之嫌! 人们究竟担忧什么呢?忧的是官高权重会对公正评审构成妨碍的可能。依笔者之见,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社会上的权学交易几成热潮,一官半职者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种种渠道谋求硕士、博士学位,甚至教授称号。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无疑让学术在许多场合,出于对“官”们敬畏,低下了自己清高的头颅,采取了暧昧迎合的态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心,人们才会对“高官竞选院士”另眼相看,有所疑虑:评审会不会因为他们身居要职,而通融照顾,削弱对他们学术能力的严格审核?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将是对其他候选者怎样的不公! 不过,从复审名单看,人们对此次的院士增选可大放其心,数位高官的初审落选,已经排除“仕高则学而优”的可能———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学术的纯洁性。 但转念一想,笔者又产生如是疑问:如果因为是高官,就反过来认为他们的学识一定不足以当院士,是否也流于偏执?这样对高官们是否公平?如果他们本身真的具有这样的实力,那岂不是反因官职受害? 如此看来,无论怎样处理“高官申报院士”,都会引起是否公平的质询——这是其本身敏感性所决定的。那怎样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公平呢?笔者以为,可能恰恰是对高官们的“不公平”,才比较容易获得相对的公平。这是因为,在一个现代的法制社会,牺牲自身利益,对类似容易引发公众猜疑的行为进行规避,维护社会的公信度,乃是官员们的责任,也是他们身为公务员不得不作出的牺牲。(张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