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上学就去打工”(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2日07:57 汉网-长江日报 | |||
汉南农工许明华昨天到女儿就读的高校申请助学贷款,得到的答复却是———“没钱上学就去打工” 昨天是开学的日子。为了申请到助学贷款,让女儿不失学,身着旧军服的许明华已跑了一个月,昨日他满怀希望又奔波了一整天,结果仍是精疲力竭,失望而归。 许明华夫妇是汉南乌金农场的农工,前年双双下岗,目前在帮一个私人老板喂猪,每月约有600元收入,其中要为家中念大学的一子一女支付约450元生活费。 许明华的儿子在江汉大学上大四,一直靠助学贷款交纳学费和住宿费,女儿许倩比哥哥小两岁,去年考上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生院”)英语专业,第一学年各项费用5400元,许明华的老板借给他3600元为女儿交了学费,许倩现还欠缴大一学费1800元。 时值开学,女儿新学年4860元的学费让许明华焦头烂额,仅有的一点钱给儿子作了实习费用,现在几乎一无所有。 “当初选‘武生院’就是看中其招生简章说的可以提供助学贷款。”昨日,许明华向记者提供了该校多个版本的招生章程,都无一例外地写着:根据学生个人申请,按国家相关规定,学院积极协助学生落实助学贴息贷款,其中2003年招生简章则声称学院建立了含有“助学贷款”的“五位一体”助学机制。 许说,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贷款是惟一的出路,儿子贷款非常顺利,我以为女儿贷款也应该没有问题”。许明华没有想到的是,他拿着在农场、汉南区民政局办理的贫困证明到学校办助学贷款,结果学校说应到当地办贷款。而当许明华拿着学校开具的贫困生证明到当地办贷款时,被告知应到学校办,来回奔波的结果仍是两手空空。 “别的孩子都拿到了新课本,准备上课,可我的女儿还在借同学的书来看……”说到这里,50岁的许明华哽咽了。 省教育厅处理函没有用 虽然“武生院”在其招生简章中声称“隶属省教育厅管理”,但许明华从教育厅开出的关于许倩贷款的“处理函”在该校还是“碰了壁”。 昨日下午,记者陪同许明华到位于阳逻经济开发区内的“武生院”。在该校迎新点,许找到了女儿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谢老师。谢老师表示对许倩的遭遇“很同情”,但“没有办法”。该校外语系谢副书记接待许明华时表示,“贷款要找银行,我也没办法”,她让许明华找外语系负责人张书记。 费尽周折,许明华终于有机会向张书记出示了省教育厅开出的“信访处理函”,请求校方办理贷款。尽管“信访处理函”上已说明:“请你们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先确保学生入学,入学后采取有关措施予以资助”,但张书记称,这个“处理函”没什么用,“学校有学校的政策”。对于招生简章中的助学贷款承诺,张说“那是学校做的,我不清楚”。 许明华无奈之下,找到学院学生处,该处一位郑姓负责人证实,学院就助学贷款的事曾和银行协商,但“银行一直不是很积极,学院也没有办法”。郑表示“没听说过有学生在校办理助学贷款成功的”。最后,许找到学院办公室,办公室黄主任称,“学校确实不能办助学贷款,学生一般都是在当地办理”。 对许倩哥哥办理贷款很顺利,黄说“银行贷款只对名牌学校,高职和民办学校不在其列”。 筹到学费才能报到? 对于“实在缴不起学费”的情况,张书记说,可先保留一年学籍,“等学生打工挣够了钱再来”,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本身是需要花钱的”,张书记称自己说话一向很直、很透,“如果贫困生长期拖欠不交学费,学校只有动员学生‘离校’”。 张称,“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学生需把款子筹好才能报到”。张让许明华不要强调困难,“现在筹钱是主要的,你要知道,学生毕业学费交清了,才能拿毕业证”。对于国家有“绿色通道”保证每个贫困生不失学,张认为那“只对清华北大而言,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失学的,况且学校担保贷款,是要承担风险的”。 经许明华再三请求,张书记同意许在写了“分期还款保证书”后,可让其女儿入学。不过,其当年的费用必须当年交清。跑了一天,没有结果,许明华临别对女儿说,“天塌下来有爸爸顶着,你好好念书就是了”,文静的许倩听着爸爸的话,头深深地低着,一言不发。从女儿寝室出来,许明华要赶晚班车回汉南,再骑车10多公里到猪场上班。虽然女儿助学贷款的事还没着落,但他最担心的是“许倩心里背包袱,学习受影响”。策划/杨焕文/图记者裴道彰尹勤兵实习生杨光 链接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绝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不了学。 他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相关政策。他最后强调,贫困生和当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或者直接和被录取的学校联系,困难仍得不到解决,可以直接致信教育部反映情况,教育部将严厉查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