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煽风点火 医药改革举步维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3日11:28 外滩画报 | |
在当前的体制下,中国的医药卫生改革陷入了怪圈:要解决医院“药价虚高”就要根治“以药养医”;要结束“以药养医”就得对医院“损失”的近一半收入实行补偿;国家一方面无力提供如此巨额的补偿,提高诊疗费用又面临巨大阻力。 外滩记者 李杨/报道 8月21日,上海日夜医药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向上海市药监局递交申报材料,申请在北新泾开一家大型平价药店。上海药监局的领导则表示:“凡是符合条件、符合布局的,上海市药监局都会予以支持”,平价药店的审批将进入快速通道,日程有望从45天缩短到15天。 此前两个月前开张的“开心人”撕开了上海药品零售市场的“铁幕”,推动杨浦区的零售药价全面下调,但是其余区县的药价坚挺如故。 “处方外流” 愈演愈烈 病人有权选择医院、医生,有权选择在何处取药。 平价药店被认为是“处方外流”的始作俑者。“处方外流”指的是慢性病人、不享受医保的病患将从医院得到的处方拿出来,到平价药店去买低价药品。 “处方外流越来越普遍,医院附近药房云集。”某三甲医院的党委书记孙先生告诉记者:“住院病人只能用医院的药,但是门诊这块不好控制。” 正在申请“医保定点”的平价药店对医院药房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事实上,在平价药店出现之前,处方曾经在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外流”。 根据医保规定,药费超支的病患在不同级别医院的自费比例不同:一级(地段)医院10%,二级(区级)医院20%;三级(市级)医院30%。有些人因此在三甲医院看病,拿着处方到一级医院再次挂号、买药,由此“节省”20%的药费。 “处方外流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一位药学专家认为:“医保改革的目标是:病人有权选择医院、医生,有权选择在何处取药。” 人们开始关心:平价药店何时能够撬动上海医院这个“巨无霸”? 杭州在药品流通市场的改革也许能给上海一些启示。 7月初,杭州市政府提出要求:医院必须配合参保人员要求提供外配处方。分析人士认为: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平价药店同医院竞争,带动医院药房调价。8月18日,杭州市卫生局长宣布:12家市属医院200多种中西药价格“集体跳水”,西药零售价平均下降12.6%,中药下降幅度为6.98%,按去年市级医院相应药品的总体使用量计算,让利超过500万元。 “平价”难撼医院“垄断” 你可以说自己的药便宜,但不能说医院是药价虚高。 面对平价药店,医院药房是“最坚固的堡垒”。24粒装头孢拉定药店里卖9.5元,医院卖17.3元;250毫克6片装的阿奇霉素药店里卖21元,医院卖42.8元。价格天差地别、不胜枚举。 虽然如此,业内人士认为:“处方外流”很难撼动医院药房的“垄断”地位。由于医生有处方权,药房始终有处方量。而且医院也在采取措施,医疗电子化以后,病人甚至看不到处方。平价药店的出现事实上只带动了非处方药(OTC)销售的火爆,而处方药柜台前往往是冷冷清清。 对“处方外流”的宽容态度也遭到了医生和药师的质疑。 “药是特殊商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往往有副作用,药与药之间有很多禁忌。”仁济医院院长范关荣表示:“国内同一个药可能有上百个药厂在生产,成分、加工工艺各不相同。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有些工厂设备简陋、缺乏技术人员,生产的便宜药杂质含量高,副作用强烈。”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对药厂进行GMP 审批,淘汰不合格的产品。 “你可以说自己的药便宜,但不能说医院是药价虚高。”华山医院药剂科主任钟明康认为指责医院不太公平。当前医院执行的药品零售价格由物价部门统一制定: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增加15%。同时医院药房长期储备着赔钱的蛇毒血清等抢救药。 “当前的宣传有可能造成误导。有医才有药,医生开药是临床经验的积累。”钟明康对记者表示:“同一个牌子的药品千差万别,医生对于常开药的剂量、疗效了如指掌;仿制药的生物利用度是逐步下降的,消费者了解这些区别吗?”他主张:“不要因为便宜而买药。” “药价虚高”的背后 由于种种原因,主渠道的采购成本高于外地批发商。 从医院药房“回头看”,其药品供应主渠道的成本偏高是直接原因。 “全美只有不到十家的大供应商,连锁经营的医院药品由几家大的供应商来提供。”某合资医院药房主任张海莲博士告诉记者,此前她曾在美国当过多年药房主任。 当前内地的药品流通市场有6000家药厂,16000家流通企业。 并不值得惊讶的是:在混乱而复杂的批发链条中,主渠道也没有获得“暴利”。 “批发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我们只有四、五个点的毛利。”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拓展部的傅美英女士表示:“还要承担市级储备、中央储备。加上这两年的竞标,空间已经很小了。” 傅女士认为平价药店受益于外地采购。“药厂卖给大批发企业的价格可能高一点,但卖给外地就便宜了。”由于种种原因,主渠道的采购成本高于外地批发商。“我们还要考虑医药单位的利益。补偿机制没有解决,(对手)一下子就来了。” 相对于医院和批发商的抱怨,药监部门的态度要宽松得多。 “处方外流由医保局来管,我们关心的是处方药凭处方购买。”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流通处的王处长对记者表示。对于平价药店“从外地进货”的问题,她表示:“从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批发商拿药就是合法的,”监测平价药店的价格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处理”。 “国营主渠道的管理成本比民营的要高,发生变革是必然的事。”一位批发商表示:“这几年国家政策在不断调整,企业在不断适应,以后药价肯定会降下来。”据傅美英女士透露:“(主渠道的)招标已经招到抗生素了,跌价将大于20%。” “以药养医”怪圈难破 提升医疗服务价格,老百姓有意见;降低用药水平,老百姓也不同意。 医院“药价虚高”的背后是“以药养医”,医生“养不活自己”。 在南京西路上海商城的某涉外诊所,“咨询费用”达到了600元人民币,外籍人士李小姐担心胳膊上的一些皮疹,花了3000元在诊所咨询、做化验,结论是:什么毛病都没有。而国有三甲医院的门诊费用只有9元人民币。当前上海三甲医院收入的45%左右是靠药品,一级医院这一比例达到了70%、80%,而国家对医院的补偿只有5%左右。 “美国实现‘医药分离’是因为美国的诊治费用昂贵,药品收入只有医疗总收入的10%。”一位医院药房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医药分离’取决于药品占医药总收入比重的降低,那么单纯降低药价能否实现目标?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反响?” 在当前的体制下,中国的医药卫生改革陷入了怪圈:要解决医院“药价虚高”就要根治“以药养医”;要结束“以药养医”就得对医院“损失”的近一半收入实行补偿;国家一方面无力提供如此巨额的补偿,提高诊疗费用又面临巨大阻力。 专家认为:在不动摇医疗机构区域垄断地位的前提下,公费医疗和非公费医疗患者支付日益膨胀的药品价格,其实转移了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付,并没有起到控制医疗费用的作用。 “我国的用药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但是治疗的收费水平很低。”专家认为改革的难度是:“提升医疗服务价格,老百姓有意见;降低用药水平,老百姓也不同意。” 医药改革从工业、批发公司到终端药店,只剩下占据药品零售市场70%的医院还停留在“事业单位”。在医院改革大举启动之前,补偿机制、诊疗费如何调整到位,都是高度敏感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无法与国际接轨的,”上海通用医药的邵锋认为:“医院的改革是市场竞争逼出来的。” 当前的平价药店只是一条“鲶鱼”——暴露药品流通系统的缺口;“处方外流”也不足以推动主导市场的医院药房“大动干戈”。改革应该是配套的,单方面指责医院“药价虚高”解决不了问题。拉开医疗服务价格的档次,随之减少药品收入占医院营收的比例,可能是今后医药领域改革的关键。 面对纠缠不清的诸多困难,市场化、多元化、公平竞争是改革的“一定之规”。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