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爱心助学”活动助贫困新生无障碍上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4日05:40 新华网 | |
9月1日,来自福建仙游的新生陈建伟,到同济大学报到时,已没有先前的不安。3个星期前,同济大学学生处打电话告诉他,像他这样的贫困新生,入学后可以靠助学贷款等形式的帮助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安心完成学业。新学年开学之际,上海市各高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学子铺设“绿色通道”。 “爱心助困”:消除入学障碍 陈建伟的父亲因车祸瘫痪多年,哥哥外出打工,妹妹正念初中,家境窘困。同济大学学生处耿政松老师让陈建伟签署了助学贷款协议,随后又为他办理新生入学手续,并送上一张“爱心礼包”券。凭着这张粉红色的“礼券”,陈建伟可领到包括一本英汉词典、一部计算器和部分生活必需品在内的“爱心礼包”。 “特困新生还可申请爱心助学金和爱心帮困基金”,耿政松说,学校特设了15万元爱心助学金,专门为入学之初无生活费来源的新生暂解燃眉之急。帮困基金则可支付学费以外的住宿费、保险费等项目。学生再困难,只要到校报到,都可成为同济大学在籍学生。 复旦大学也为贫困生开设了相似的“绿色通道”:对无力缴纳学杂费的学生先予专门注册登记,或即办理校内无息暂贷手续,或请银行来校设摊当场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手续,保证贫困学生及时注册及相关生活安排。对来自洪涝及地震灾区的学生,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华东政法等高校分别准备了帮困资金,现场为特困生发放生活用品及生活费补助。 细节关怀:为学生着想更多 “我们学校没有‘贫困生’这个词,称他们为‘生活暂时有困难的同学’”,正在做新生入学安排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的王群告诉记者。 一些学生觉得“贫困生”这个称呼有伤自尊,遇到困难时不愿申请补助,影响了学业。学校通过改变称谓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还鼓励学生自力更生。去年,上师大有110人次在校内打工,支付学生工资10万余元;参加校外打工的学生更多,有7758人次,收入达640多万元。 从细节着手,让贫困学生更多感受到学校温暖。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中附上致新生的一封信,让新生不要因经济困难而轻易放弃。随信寄去的学生手册除了介绍国家助学政策和学校的帮困体系外,还附上各院系2003级辅导员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助学政策。 “为让所有新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应扩大宣传范围,多去贫困地区的中学做宣传”,来自湖南的同济新生吴丽凤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她说,上大学前她只知道有“助学贷款”,但具体怎么申请不清楚。如果不是同济大学打来电话详细说明,或许她还在家乡四处筹钱呢。而辽宁籍新生谢明军则认为,银行也应该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咨询台,为学生提供信息。 诚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不少银行的疑虑却是,学生能否如期还贷?一些银行已经遇到麻烦,由政府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行4年,实际发放逾5亿元,不良还贷率占了两成。多数银行在助学贷款合同的“违约责任”中,没有可行的追究办法,学生以个人信用作贷款担保,一旦还款不及时,银行方面难以追讨。 上海师范大学至今还有少部分毕业生没有还款,学校能做的,只是向银行提供欠款学生的工作去向。而那些到了外地暂时找不到工作、本身还贷意识不强的同学,都给银行的催讨造成困难。 每年11月,同济大学都会针对新生和将毕业的学生举办“信用教育月”活动。耿政松说:“信用是立身之本,助学贷款是凭信用申请的贷款,大学生更应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到违信背约的危害,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国内首个大学生信用档案体系日前已经启动,申请过助学贷款的近3万名学生被纳入这一体系。据上海市教委介绍,该市近50所高校与上海资信公司签署了相关文件,将通过与各商业银行协作,启动跟踪申请助学贷款的上海籍大学生还贷情况,并为他们出具个人信用报告。这一报告与上海市民的个人信用报告性质相同,信用记录将随其一生。一旦出现不良信用记录,大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将会遭遇自己制造的麻烦。(记者/王有佳)(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