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谈黄河源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5日13:29 黄河水文网 | |
本站讯 2003年8月16日,我们有幸在西宁就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量变化及黄河水文测报建设等问题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电视采访。 在谈到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时,刘院士说:近年来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水量减少,有的地区不能放牧,出现生态难民。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表现为气候变化(全球增温),使得草原干旱,湖 对于目前黄河源区径流量锐减的现象,他说,黄河源区被称为黄河的“水塔”。“水塔”没水,黄河流域自然就没有水。作为“水塔”,生态环境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环境保护尤为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降水量变化不大,而径流量则减少很多。原因同样是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雪线上升,永冻层下降,地下水位下移,地下水蓄量增加,使得在同样降水量或降水量减少不多的情况下,径流量减少很多;另一方面,由于源区人口增多,牲畜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水量锐减,这不是局部区域的问题,而是整个黄河流域的大事,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当谈到黄河源区水文测报建设情况时,刘院士说,这一地区站网比较稀,测报手段落后,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密站点,加快水文测报现代化建设,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变化规律;这一地区的黄河水文职工,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应当尽快改善。 对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及水资源情况刘院士提出了“节约保护,合理使用,因水制宜,开源节流”的看法。建议采用以下措施:1、对已经退化的草场建立保护区,人工场地圈养牲畜,实现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双赢;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根据草场承载力合理放牧,进行生态移民;3、合理使用水量;4、及早考虑西线南水北调。 刘院士是在进行黄河源区考察期间接受采访的。 孙洪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