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外来人口涌入北京 北京人再就业难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5日17: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阎晓明 香格里拉、长城饭店……在北京著名的五星级酒店,迎宾员、服务生大多是湖南人、安徽人;大街小巷,专卖羊蝎子、酸菜鱼的鸡毛小店,从老板到员工多是东北人、四川人;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白领许多也是外地人;北京许多机关大楼,保安、清洁工也是外地人……那么,北京人在干什么?吸纳了那么多外来人口的大都市,北 北京失业人员从哪里来? 解读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点:传统产业、薄弱区域、偏大年龄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北京的就业矛盾在总量上不是很突出,“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137.6万人。而近年来,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绝大多数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吸纳了200万外来人口就业。 北京的就业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 集中在部分行业:北京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降低,带来了新的分工和新的人力资源配置格局。近年来,国企下岗人员成为失业人员的主体,占70%以上,今年下半年预计从传统产业中减员3.5万人。同时,104户国有企业的重组、并购即将启动,也涉及到职工的分流安置。这部分人员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和年龄难以适应新行业的就业要求。 集中于部分地区:房山、石景山、门头沟、密云等区县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吸纳就业能力不足,使失业人员积压,就业压力突出,这些地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了全市控制指标。 集中于部分年龄:北京的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大多集中在35岁以上的女性、40岁以上的男性。这部分人年龄大,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北京人再就业难在哪里? 探析背后的三个秘密:观念陈旧、事多难管、依靠“低保” 在和平里中区一家著名的餐馆,210多名职工没有一个北京本地人。说起北京人的就业,来自黑龙江的老板说,从来没有北京人来他这里求过职,他调侃说:北京人给外国人打工,不给外地人打工。记者反问:也有去不了外国公司的,像年龄大的、文化低的。老板连连摇头说:别说人家不来,就是来了咱也用不起。为什么?北京人“事儿”太多、难管,还不把客人都吓跑了? 记者采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就领教了一次北京人的“事儿”。那天结束采访已经是中午,被采访单位请记者在机关办的餐厅用餐。这里的服务员都是北京人,因为要不要茶大家意见不一,引起了服务员的不快,扔下一句“到底要不要”,拂袖而去——不伺候你了。采访中许多人说到北京人的其他“事儿”,比如“不好用”:下班后,单位遇到事情了,外地人一句话就来了,北京人就比较难;社区保安要求风纪严谨,忠于职守,北京人却很难吃得了这个苦……“事儿多”,成了北京人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其实,老板们在抱怨北京人的“事儿”多时,不会告诉你北京人的另一类“事儿”:维权意识强。8小时之外加班,北京人会要求报酬;不按时发薪,北京人会提出异议,甚至告上法庭。尤其是北京人就业普遍要求签合同、上保险。这些法律保护的劳动条件,外地打工者是很少敢提的,而落实这些条件,对于老板来说最直接的就是增加他们的经营成本。在目前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维权与就业形成了比较尖锐的矛盾。 当然,聪明的北京人,在强调他们维权带来就业难时,也隐瞒了另一个“秘密”:吃“低保”。北京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290元,加上粮油帮困卡折算的40元,共330元。以三口之家为例,每月最低生活保障可达990元。而许多待遇不高的岗位月收入还达不到这个数字。今年上半年,北京支付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已经达到1.52亿元,享受“低保”人数上升到14.95万人。北京市有关部门坦言,由于“一刀切”,助长了依赖思想,并且“低保”政策与促进就业政策之间也缺乏有机结合。 爱面子是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皇城文化浓厚的北京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宣武区牛街再生资源回收队的李颖描述2000年就业时的情景,她说,刚上岗就琢磨,我是北京人,干外地人的活,遇到熟人怎么办?干活时总是戴顶大草帽,把帽檐压到不能再低。 据北京市劳动部门介绍,北京市再就业最抢手的岗位是城市管理协管员、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天桥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章雷这样形容:谋到这样的岗位,说话嗓门都高许多。“最近干吗呢?”“在城管帮忙呢!”这位长期为失业人员服务的基层干部和街道办事处社保所所长柳玉芬都感言,再就业中,北京人还有许多就业观念需要改变,比如“依附型就业观”、“铁饭碗型就业观”、“终身就业观”等。 政府如何为北京人再就业助力? 体现“以民为本”思想,创造“体面就业”形式:照顾面子、开辟路子、置换位子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丰景说,北京人的就业观念是长期形成的,有文化和社会背景,希望短时间内改变不现实。作为政府要体现“以民为本”思想,就要首先解决当前的困难。他说,国际劳工组织有个提法叫做“体面就业”,意思是就业要使人产生价值感和荣誉感,要感到快乐,如果实现就业后没有得到快乐,就业的意义就要打折扣。这个思想用在北京人身上非常合适。 于是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了开发“适宜就业岗位”的理念,使实现再就业工作向更深、更细发展。重点开发净菜、再生资源回收、便民连锁超市、早餐工程“四进社区”岗位;结合社区发展需要,开发社会保障协管、城市管理协管等社区管理岗位,社区文体辅导员、退休管理员等适合北京人特点的岗位。针对失业人员大多是国企下岗人员,缺乏与市场打交道的特点,北京市成立了专门的劳务派遣组织,开发岗位、收集信息,根据需要把失业人员推荐到适合的就业岗位。目前,北京市的劳务派遣组织已有400多家,这种形式非常符合失业人员的心态,为失业人员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北京人遭遇的维权与就业的矛盾,北京市一方面加大查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使劳动力市场逐步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面对现实,与用工单位达成协议,由政府负责就业人员的保险金交纳,用工单位负责提供就业岗位,通过置换为就业困难者挖掘岗位。 同时,北京市也积极完善“低保”政策,解决部分失业人员“吃‘低保’”的问题。宋丰景介绍说,改变原来以家庭核算“低保”的办法,改为以人核算。仍以三口之家为例,如果有一人就业,取消其享受的330元“低保”,但其他两人仍然享受这个待遇。而在北京,一个岗位通常月收入都超过330元,以600元算,这个家庭的收入达到1260元,超过了原来的990元,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也促进了就业积极性。 记者的手头有这样一份材料,到7月底,北京市开发社区就业岗位8.34万个,安置失业人员6.9万人。其中社区便民连锁店安置18934人,物业管理安置2278人,家电维修、房屋维修等安置29420人……照顾面子、开辟路子、置换位子,政府扶持再就业人员,除了殚精竭虑,还有体贴入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