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记者办报帮助“非法劳工”被以色列驱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6日09:20 现代快报 | |
7月3日,《参考消息》报道了“中国女记者驱逐案惊动以色列”,其中被驱逐的中国籍女记者名叫曹新。对于在以色列的大批中国劳工来说,曹新是他们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的名字之一。 曹新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目前她已经回到南京。日前,曹新专门约见快报记者,讲述了她在以色列与中国劳工之间剪不断的“中国情结”。 出于道义帮助中国劳工 曹新出生在南京,父母都是军人。1995年,学业有成的丈夫前往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攻读医学博士后,两年后,曹新跟随丈夫的足迹,以陪读申请获得了前往以色列的签证。 在以色列期间,曹新曾两次前往美国生活学习,尽管美国的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条件比以色列要好,但曹新觉得在以色列她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在美国有很多中文刊物,有相当便利的中文环境,中国人在美国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十分丰富,而在以色列,虽然也有很多中国人,但这些人基本都是来自福建等地的劳工,文化层次低,业余生活非常枯燥,“这可能是我选择在以色列创办第一份中文报纸的缘由吧!”曹新说。 2000年以后,以色列的中国劳工潮迅猛发展,在中东地区,以色列是接纳中国劳工最多的国家。从2002年9月份起,曹新开始接触这些中国劳工。据她了解,许多中国劳工是通过合同由外国建筑公司代理签证出国,在以色列正规的建筑公司上班每月工资只有四、五百美元,而在外面干,一天就可以挣到一两百美元,许多中国劳工因此毁约脱离公司。曹新告诉记者,“由于不懂得以色列法律,许多中国人以为自己有工作签证就行了,但按照以色列劳工法,外国劳工只要离开公司,他们的签证就属无效。” 以色列的劳工黑市“一条街”算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在以色列的每个城市都有劳工黑市,每天清晨五六点,这里都会聚集大量的外国劳工,等着一些小公司或者包工头将其领走。有些包工头利用劳工身份不合法的弱点,经常会恶意拖欠劳工工资。遇到这种情况,中国劳工一般不敢报案。有些包工头还会在工作临近结束时,将工人的住处报告给移民局警察,将他们两手空空地“打道回府”。曹新曾经去监狱探访过那些中国劳工,“他们跪下来,求我救救他们,他们告诉我,为了出国,自己欠了10多万的高利贷,如果回去的话,他们这一辈子就完了。”曹新觉得出于自己的同情心,应该去帮助那些身陷困境的同胞们。 曹新对记者表示,“我为那些中国劳工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其聘请律师,发挥我的的语言优势帮助他们与以色列的政府部门沟通。”2003年1月,曹新与一名犹太人合作创办了以色列第一份中文报纸《北京—特拉维夫》。办这份刊物的用意原是丰富中国劳工的业余生活,但在办报过程中,许多劳工要求刊物能写一些关于保释、以及怎样长期留在以色列方面的文章。2003年4月,在得到了报社出版人同意的情况下,曹新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包括中国劳工在面对移民局警察时怎样以合适的理由要求保释,怎样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曹新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性,她知道尽道义帮助同胞将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为了自己的同胞得到更多的权利和信息,她愿意牺牲自己。果然,2003年6月,曹新因为在报纸上支持和帮助“非法劳工”,被以色列移民局逮捕,当时她正在申请签证延期。 曹新被捕以后,《北京—特拉维夫》的售价涨到了每份人民币20元,而在此之前。每份只卖10元。“因为中国人表示希望这份报纸能继续存在下去,为此他们情愿多付10元,也要看到这份报纸。”曹新说,在此之前报纸几乎没有赚钱。 劳工状况令人同情 曹新告诫那些正在筹划出国的人:去一个国家之前,最好对语言以及他们的法律有所掌握,这样才会更好地在国外实现他们的理想,多挣钱,让家庭的日子富裕起来。其中熟悉当地的法律,取得合法身份是最重要的。 再一个就是语言问题。曹新接触的许多中国劳工都来自东南沿海,他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却勇敢地进入了一个说英语和希伯来语的世界。曹新告诉记者,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人根本无法与以色列执法部门沟通。后果就是稀里糊涂地被送回国。 曹新曾经到中国劳工的宿舍去过,“许多人挤在一起,杂乱无章,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还有那些中国女人,她们抛家别子单身来到以色列。她曾经遇到过一群来自河北的年轻护士,她们办签证时以为是到以色列的大医院工作,但来了之后却被安排去服伺老人,但这些年轻漂亮的“公主”们怎么干得了这种烦人的工作呢?最终,许多人依附于那些福建男人,组成了一对对“临时夫妻”在与曹新聊天的时候,她们会把自己家里老公的照片拿出来给他看,“你看长得多帅啊!”然后就会黯然神伤。 曹新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在以中国劳工参与绑架、抢劫等犯罪事件的传闻不断。近两年,以色列恐怖活动升级,经济严重滑坡,失业率很高,外国劳工也受到了以色列国内就业形势的压力。尽管如此,“以色列的民众还是很喜欢中国劳工的,觉得他们勤劳、忠厚。”尤其是那些处境艰难的中国人,在往国内打电话时,还在一个劲地“报平安”,所以国内对他们的状况缺少真正的了解。 牺牲精神打动以色列人 从小到大直至成家,曹新都是在南京度过的。对于南京,她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曹新的父母都是很正统的人,曹新觉得自己特别适合做慈善工作,因为自己的心特别软,为此自己也“吃了不少的亏”。 曹新曾经到过很多国家游历,接触了很多当地的中国人,她发现海外的南京人特别少。在国外很多国家,中国人经过长期漂泊已在当地生根,也有了自己的社团。但这些社团往往都是由福建人、上海人、北京人组成的。南京虽然也是大城市,但在海外的寥寥无几,根本不可能组成同乡会。 “可能这与南京的文化氛围较浓,南京人的心态也比较平和有关吧!”曹新觉得,南京人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满足于三口之家的其乐融融。说起南京,曹新觉得自己很惭愧,在以色列曾经有人问她南京有多少人口,曹新答不上来。回到南京后,曹新觉得南京挺好,“这些年国内变化很大,在南京也有很多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以色列“蹲监”期间,曹新认识了当地不少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他们觉得曹新敢说话,很不容易,代表了传媒的参与精神,因为在以色列外国劳工是弱势群体。因此,曹新被捕后,以色列媒体给予了充分关注。《国土报》是以色列的主流媒体,《国土报》的出版人为了使曹新获得“合法身份”,明确表示愿意聘用她。 现在,曹新在南京的家中经常给《北京—特拉维夫》写写个人感受。接下来她还打算静下心来写几本书,“我想把更多的信息传达给国内的人,让他们了解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真实状况。” 快报记者孙玉春 实习生冯冬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