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首次对公众开放 官员列队欢迎老百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7日07:47 温州新闻网 | |
昨天,中国外交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普通公众开放。37位普通公众在外交部首个“公众开放日”里被邀走进外交部“神秘”大门之内进行参观。 这37名与外交部有幸“结缘”的参观者当中,有参加过外交部网站设计大赛并获奖的“网络高手”,也有经常光顾外交部网上论坛的“各路侠客”,还有一些爱好外交的在校学生。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但平时都是非常关注和热爱外交的“时政迷”,经常在外交部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第一站是媒体关注最多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这里是外交部发布重大外交新闻和对外阐述中国外交政策和立场的“前沿阵地”,平时只对外国媒体和部分中国主要媒体开放,普通公众则无缘靠近。“大家上午好,”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孔泉用平日惯用的语气向大家问好,不同的是他今天的衣着多了几分随意,笑容也更加轻松,不像往日在这里应对记者提问时那样神经紧绷。 参观者们还参观了记载中国外交50年辉煌历史的外交部部史展厅以及外交部工作人员的餐厅和护照签证厅,并在橄榄厅内同外交部官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参观结束时,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对参观者说,这是外交部第一次对普通公众开放,但决不会是最后一次。今后外交部将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理解,并希望听到公众对中国外交事务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 本报讯在昨天的“公众开放日”上,参与者都准备了很多问题要与外交部的官员们交流,他们认为这次活动非常有助于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拉近老百姓与外交的距离。 -热心网友享受贵宾待遇 37名参与者由三部分组成 雄伟的外交部大楼是朝阳门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平时外交部工作人员和客人一般都从东门出入,很少有普通客人能够获得从向北的正门进入外交部大楼的贵宾待遇。而昨天一大早,外交部正门就聚集了几十位参观者,他们比预定时间早到了半个多小时,纷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牌子下合影留念。8点半左右,他们被从正门请进外交部。 据介绍,此次被选中的37名幸运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6名外交部网站设计大赛的获奖者;20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还有11名就是外交部网站“外交论坛”上的活跃分子。37名客人来自北京、上海、厦门、西安等多个城市,其中外地客人都是专程来京。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西安中学的17岁高三学生贺鑫,他从小爱好国际政治,初三就在《世界知识》上发表了文章,由于经常参与“外交论坛”,被幸运地邀请“走进外交部”。邀请并不“知根知底”的网友进入如此敏感的国家部委参观,难道组织者没有安全与保密方面的顾虑?新闻司网络处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与网友们并未谋面,但是彼此早就“神交已久”,哪些网友是本着国家利益和爱国之心发表看法也早就心里有数。初步筛选之后,经过与本人反复用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以及查验证件,11名幸运者得以最终确定。 -外交部多位高官同时出现 发言人走下发布台介绍情况 昨天外交部安排了级别非常高的接待阵容,除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亲切接见并发表谈话以外,部长助理沈国放、办公厅主任董津义、新闻司司长孔泉、副司长章启月、亚洲司司长傅莹、领事司司长罗田广、干部司司长吴恳以及机关党委、档案馆、服务中心的多位领导都参加了昨天的活动。连采访的记者都说,外交部各个部门如此多的高层外交官同时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使在外事活动中也是不多见的。 昨天的参观场地包括新闻发布厅、外交部部史展厅、大餐厅、护照签证厅、橄榄大厅等,每个参观地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在新闻发布厅,出镜率最高的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之一孔泉从容走下发布台,借助多媒体向公众介绍了外交部设置情况和新闻司主要工作。孔泉诙谐幽默的谈话风格使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要求与他合影留念。在橄榄大厅,戴秉国副部长和其他领导一字排开与前来参与活动的公众一一握手。自由交谈刚一开始,戴秉国副部长以及其他领导马上就被团团围住,其阵势不亚于记者招待会。傅莹司长说,想不到公众有些问题如此专业和尖锐,她本人会毫不保留地与公众交流。在交谈中,大家纷纷要求合影、签名,各位领导有求必应,活动结束时间一再推迟。 -重视通过网络听取公众意见 此类活动今后还要继续进行 邀请公众“走进外交部”的初衷是什么呢?戴秉国副部长说,邀请大家“走进外交部”就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外交,同时广泛听取意见,赢得广大群众对外交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亚洲司司长傅莹说,“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与公众相比我们在信息占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小,公众对外交的关注程度也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拉近外交与公众的距离。” 新闻司司长孔泉表示,外交部非常重视通过网络等途径听取公众的意见,作为我国重要窗口的外交部网站也邀请全社会参与设计,目前已经按照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全新改版。但是,外交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依然相对较少,外交部新闻司正在这方面加强工作。首次“公众开放日”只是邀请部分群众对我国的外交工作进行大体上的了解,今后此类活动还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进行(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