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为祖国献石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9日10:17 光明日报
  ——石油大学辉煌50年

  周文斌

石油,被喻为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
  石油工业因此成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石油,与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息息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90年代的海湾战争,到不久前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无不与石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石油工业因此又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产业。

  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就像太阳一样给人类送来了温暖和光明。

  从事石油事业的人们,把光和热奉献给社会,把艰难困苦留给自己,因此被称为太阳之魂。

  石油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培养石油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就是铸造太阳之魂的地方。

  如今,这所学校已经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5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肩负祖国母亲的嘱托,满怀豪情从这里出发,奔赴边疆,奔赴海洋,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我国石油工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石油工业共命运

  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中叶,我国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由于缺少汽油而不得不背上一个沉重的煤气包。在共和国诞生之初,全国只有老君庙、延长、独山子等几个小油田,总共只有8台钻机,年产原油仅12万吨。石油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全国只有生产技术人员700人,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的技术人员不到30人,钻井工程师仅10余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共和国的领导人感到无比焦虑。

  毛泽东主席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朱德副主席说,为了适应各方面的需要,石油工业要百倍发展。

  要发展石油工业,必须从培养石油人才开始。1953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千多名来自清华、北大和大连工学院等院校的师生,汇集到今天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组建成我国第一所石油专业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从此揭开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序幕。

  在北京石油学院这面旗帜之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如胶体化学家傅鹰,地质学家张更,化学家张锦,化学工程专家曹本熹、武迟、朱亚杰,石油工程及其他学科的专家王敬、白家祉、张希陆、蔡伯民、甘怀新、周世尧、赵仁寿、王曰才等。正是这些专家、学者,构成了我国早期石油教育的脊梁。

  在漫长的半个世纪中,北京石油学院经历了搬迁和更名,经受了凤凰涅槃般的考验,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却始终没有改变,与我国石油工业共命运的初衷也始终没有动摇。“文革”期间的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的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原址创办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并实行北京和山东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

  从北京石油学院到石油大学,在50年的岁月中,学校共造就了6万名本科毕业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还培养了3万名成人教育生和3万名培训生。这些学生犹如石油工业的新鲜血液,被一批又一批地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北起天寒地冻的松辽平原,南到北部湾深处的南海油田,西起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东至波涛汹涌的渤海海湾,无处不活跃着石油大学莘莘学子们的身影。

  开发西部,建设西部,一直是我国石油教育的重要目的;“到西部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一直是石油大学毕业生的铮铮誓言。50年来,这所学校究竟为西部输送了多少人才,虽然是一个难于统计的数字,但西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却无一不浸透着石油大学学子们的心血和汗水。从上世纪50年代玉门油田的恢复,到准葛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个个新油田的发现,座座丰碑上都镌刻着石油大学学子们的英名,铭记着他们的杰出贡献。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率先突破了仅在西部找油的传统观念,作出了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力图在东部找到新的油田。正是由于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我国石油工业才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世纪60年代前期,石油工业部组织了三个战略性的重大行动:一是从1960年至1963年在大庆开展的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二是1964年进行的华北石油会战,拿下了山东胜利、天津大港两个油区,奠定了我国石油资源的雄厚基础;三是从1963年开始的发展炼油新技术,建设炼油厂,攻克“延迟焦化”、“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尿素脱腊”、“催化剂和添加剂制造”这5项被称为“五朵金花”的重大技术。这三大战役,为北京石油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了发展我国石油工业良机。尤其是大庆会战,更显示了师生们与祖国石油工业共命运的顽强意志和决心。

  当时的大庆,只是一片茫茫荒野,野兽出没,杂草丛生。一千多名师生住在大庆“干打垒”的房子里,忍受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和经济困难时期带来的饥饿,凭着超人的精神力量,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支持下,靠人拉肩扛,树起了一座座井架,打出了一口口油井,也使师生在思想上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在历时4年的大庆会战中,师生们将自己在课堂上和实践里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石油事业,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测井教研室教师章兆琪和部分学生试制成功的大块井壁取心器和射孔选择器,创造了极佳的经济效益。机械系教师张英和任瑛负责研制的水套加热炉,攻克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原油输送的难题,这是整个会战中的两大技术创造之一,后曾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

  大庆会战之后,我国缺油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西方学者所宣扬的“中国贫油论”不攻而自破。1963年12月2日,周恩来总理满怀喜悦和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会战及以后的川中会战、华北会战、克拉玛依会战,对于石油大学校风和学风的形成产生了强大的催化作用。会战中树立的“三老四严”精神,融进了石油大学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之中,成了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学生们一入学就受到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影响与熏陶,并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使其终生受益的烙印。这种无形而又永恒的精神力量被千千万万的学子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带到了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和精英人物。在走出石油大学的十多万学子中,先后涌现了7名两院院士,还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启民,大庆石油管理局钻采研究院院长,全国著名模范人物,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新时期铁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他几十年科研不辍,早期的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先后参加了大庆油田8项重大开发技术试验和40余项科研课题攻关,相继开发出几十项先进的采油技术,使大庆油田的年原油产量自1976年开始一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石油开采史上的奇迹。

  秦文贵,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专业毕业后,自愿申请到青海柴达木油田工作,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攻关,勇于探索,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为青海油田的开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学习。

  马富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197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开发专业。从2001年开始,他所领导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完成利税连续超过千亿元,被新闻界誉为“赚钱机器,中国老大”。

  李毅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2002年度中国经济人物,196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胜利炼油厂、齐鲁石化公司等大型石化企业都留下了他的辛劳和贡献。

  卫留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2001年度中国经济人物,197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测井专业。他在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使之成功地登上国际资本市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被著名的财经杂志《欧洲资本》评为世界上60个最佳治理结构公司之一。

  何国钟,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几十年来,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火箭发动机燃料和化学激光研究,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

  汪燮卿,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他长期从事石油化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开发炼油和石油化工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中作出了创新性贡献,率先开发出一条以重质油为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路线。

  沙国河,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他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其科研成果多次获科技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

  郑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储运专业。他现为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教授,在发展地下工程围岩力学和岩土塑性理论及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几十年来,他先后设计审批了72套催化裂化装置,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发系。他在大庆油田艰苦奋斗几十年,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为我国石油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杰出的校友们以及数以万计的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上的石油大学的学子们,既是母校的骄傲,也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功臣。石油教育的开拓者

  北京石油学院的创建,是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所学校的命运也反映着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成败与兴衰。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从北京石油学院到华东石油学院,再到北京和山东两地办学的石油大学,包含着无数的艰辛与甘苦,挫折与成功,曾经使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殚精竭虑,皓首穷经。

  1953年初,政务院批准北京石油学院的基建任务时,学院所在地——海淀区九间房村还只是一片田野。从设计到完成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总共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学院于1953年10月1日在那半是工地、半是田野的校园举行开学典礼后,繁重的建校任务仍旧压在师生们的肩头。当年的老校友在回忆建校初期的生活时,曾有这样的一段顺口溜:“露天上课不分心,住着工棚不怕苦;只学文化不满足,业余劳动来弥补;主楼建设送过砖,教学工地抬过土;红旗操场铺过道,青年园里种过树。”就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学校进入了边建设边发展的良性循环,始终站在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最前沿。

  就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响彻校园内外、我国石油战线捷报频传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浩劫,使我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被迁至盐碱茫茫的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这次仓促搬迁,使学校元气大伤,大量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损毁,一批优秀教师流失,真可谓损失惨重。

  学院从高峰猛然跌进了低谷。具有艰苦创业传统的教职员工们身负错误路线造成的重压,仍在顽强地为发展我国石油高等教育而奋斗。在缺少教室、宿舍和食堂,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艰苦而紧张的建校劳动,从脱坯、烧砖、盖房到修马路、开荒、修水库、种田,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终于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了一所花园般的大学。

  度过了这场劫难,华东石油学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原址上建立北京研究生部。这对培养石油高级人才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大院内的房屋早被数不清的单位所瓜分,师生们不得不依靠临时赶建的木板房和简易平房开展教学工作。直到1984年,在石油部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才有了在北京卫星城昌平重建的计划安排。从此,学校的发展有了充足的空间。

  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正式更名为石油大学,并确立了在北京和山东两地办学的新格局。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利于聚集人才、交流信息、走向世界;山东东营地处极具发展潜力的黄河三角洲,又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有利于实行校厂结合,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北京和山东两部分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为石油大学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风雨雨50年,石油大学之所以能不断开拓前进,石油高等教育的链条之所以永不断裂,是因为这里聚集了一批忠于石油教育事业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

  闫子元,一位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同志,195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的位置调任北京石油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建校初期,他作为主要领导人,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卓夫,1955年开始担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他当年领导的校体育训练队经几年拼搏,在北京高校运动会上获得女子总分第一、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足球队战胜了“国脚”体院队,校登山队和国家队一起登上了我国第二高峰——贡格尔久别峰。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贾皞,1953年初即任北京石油学院建校筹备处副主任,历任北京石油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代院长等职,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学院的创建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曹本熹,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他早年留学英国。鉴于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他于1952年便在清华大学组建了石油工程系,并亲任这个系的系主任。1953年,他和他领导的石油工程系一起从清华大学来到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成了新成立的石油学院的重要基础,曹本熹则成为北京石油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后,他长期担任北京石油学院教务长和副院长,为学校的创建与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的“两弹”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0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光华,这位著名的石油加工工程专家,解放前曾留学美国,获威斯康星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从1953年起,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石油大学度过的。他不仅作为专家学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石油人才,而且担任校领导达26年之久,经历了石油大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为学校战胜困难、谋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亚杰,我国著名的能源化工专家,1949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开始,他就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是这所学校最早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曾先后出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顾问。在创建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期间,年逾古稀的他出任主任一职,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办公,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创造办学条件,他四处奔波,多方呼吁,诉诸左邻右舍,联系上上下下。因此,人们说北京研究生部是朱教授“喊”出来的。

  时铭显,著名的化工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优秀教师。1956年他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炼油化工机械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为祖国石油科研和人才培养作贡献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

  沈忠厚,著名的钻井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之初,他就在学校任教。他一生致力于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使他荣获全国能源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华泽澎,一位经历了石油大学三个办学阶段的经管系老教授,曾任华东石油学院党委书记、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校长和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历尽办学艰辛,矢志教育事业。

  我们的确无法一一列出那些在石油大学发展历史上作过重大贡献者的名单,这是一份有着数千人名字的大名单,一本光荣榜,一册英雄谱。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石油大学,奉献给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石油大学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党和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在谈及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时,我们还不能不提到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王涛同志曾长期担任石油主管部门的领导,也一贯关心和支持石油教育事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以后,从我国石油工业的整体目标出发,认为“发展教育是发展石油工业的根本前提和战略重点”,因而一直致力于“建成能够主动适应石油工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层次结构合理、系统功能优化、内部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教育体系”。作为我国石油教育排头兵的石油大学,始终在王涛视线之内。这所学校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在北京和华东两地办学的规模,与王涛对石油高校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密不可分的。新世纪 新石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的石油大学早已越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新的形势,石油大学锁定了自己的整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石油大学建成为高水平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以工为主、理工管结合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面对这个目标,全校师生开始了不懈的追求,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早在1960年,北京石油学院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8年,华东石油学院再次被列入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中。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后,学校实行一校两地、统一规划、功能互补、相对独立的办学体制,在北京昌平区为石油大学(北京),占地440亩;在山东东营为石油大学(华东),占地3200亩。1997年,在国家教育面向21世纪的“211工程”首次登台之时,石油大学便进入了“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行列,并于200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试办研究生院。2001年教育部又批准试办网络教育学院。

  如今,石油大学已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8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50个本科专业,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化学课程教学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校有专任教师1300多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700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博士生导师120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全日制在校生近22000人,各类成人教育生19000余名。一所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大学的雏形已经形成。

  进入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越来越成为石油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适应这一形势,石油大学秉承50年来重视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致力于跟踪世界石油科技前沿,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采以及石油产品的炼制,提供基础理论和最新的技术支持。近几年来,石油大学相继建成了一批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机构,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该校的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油气成藏机理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吸引了一批青年学者,他们吸取国内外油气成藏试验装置的优秀成果,自行研制了多功能岩芯流动、二维高温低压模拟、一维高温高压模拟等大型实验装置,获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相继承担了“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目标选择”、“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等国家重大基础科研课题,为我国石油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加速了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新兴油气田的开发。据“九五”期间的统计,全校承担各种级别的研究项目达20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主持“973”项目专题1项,负责和参加其他“973”项目专题9项,年均科研经费过亿元。此外,全校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00多篇,出版专著100多部,取得专利授权8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这一切说明,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排头兵的石油大学已经牢固地站在了石油科技的最前沿。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在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中,有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中均取得卓著成绩、现任油气井工程研究所所长、2001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高德利;有在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的陈勉;有在沉积盆地生烃动力学、盆地流体及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现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00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郝芳;有在石油测井和岩石物理及核磁共振研究与教学方面作出开拓性贡献、2002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的肖立志;有在地质学及其边缘学科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的周瑶琪;有在重质油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现任学校重质油研究所所长、曾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的张玉贞;有在高压射流研究中获重大成果、现任高压射流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李根生;有在加氢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获突出成果、现任化工学院副院长的刘晨光。此外,还有李世春、山红红、徐春明、王英民、庞雄奇、朱筱敏、钟宁宁、朱建林、鲍晓军、朱建华、张来斌等一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或获得“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青年科技奖的优秀青年教师。这些中青年学者继往开来,出类拔萃,如日中天,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代表着学校的未来,代表着新世纪的希望。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新的世纪,我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预言,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可是,人们没有料到,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在30年后的1993年,我国再次成了原油进口国。随后原油进口量逐年增长,到了2000年已达到6885万吨,2001年,进口量进一步加大,接近了一个国家用油总量三分之一的经济保障和国防安全的警戒线。

  严峻的形势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面对这一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警示说,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国务院已把石油天然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有关部门也正在着手草拟规划,中国工程院则组织了一批院士和专家开展专题研究,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言,一个石油工业发展的新高潮即将到来,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石油高等教育和石油科学研究的新机遇。

  石油大学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一幅“十五”期间的发展蓝图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广大师生的面前,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正在激发着广大师生的无穷智慧和创造热情。

  ——以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龙头,重点建设石油化工与环境、石油地质与流体资源、地球探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油气井工程与工程力学、油气田开发与管理工程、油气储运与土木工程、机电与材料等7个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使现有的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国际水平,使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两个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并带动新兴学科(如天然气水合物与氢能清洁燃料等)的发展与建设,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

  ——建成一支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实施“585”人才工程,即到2005年,形成一支由5名国内外著名学者、8名国内外知名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00名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中博士学位率达到25%,国家重点学科教师中博士学位率要不低于50%。教师总数要达到1900人。

  ——加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4个体系。第一,加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思想教育体系,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使石油大学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奉献祖国”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第二,加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精专业、通外语、善管理、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加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和完善现代化教学设施体系,加快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预计到200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要达到2.6万人,研究生7000人,留学生250人。

  ——将学校建成石油与石化工业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超前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要在油气成藏与剩余油分布监测及动静态油描述技术、地球物理场模拟试验及理论研究、钻井新技术及高压水射流技术应用、复杂油气藏开发技术、石油助剂系列研究及开发技术、重油加氢理论及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沥青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油气输送新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理论与应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取得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述目标的实现和深化,必将使石油大学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一所在国内外有更大影响和声望的大学,一所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学。

  让我们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歌阔步向前,让这歌声越来越激昂,越来越嘹亮!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中)参观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展览。
  到西部建功立业,是石油大学毕业生的优良传统。图为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志愿赴边表彰大会。
北京石油学院主楼
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
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
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走出石油大学校门
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生双向选择大会会场
  文娱体育活动活跃,是石油大学一大特点。图为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生汇报演出。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进入欲望都市 喝冰锐朗姆酒 体验性感新生活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开学了,四六级、考研、出国你准备好了吗? 英语口语解决方案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了解彼此性爱感受努力营造性爱意境
非常笑话
无限精彩——成人世界的快乐元素!
图片
铃声
·[游鸿明] 地下铁
·[和 弦] 光辉岁月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吸引异性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登喜路红瓶的诱惑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看悬疑剧时一名观众因为太投入,突然站起来叫道:凶手…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