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迎接军事变革 创新军事学科——全军院校部分新兴学科带头人风采录(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0日09:45 解放军报
国防大学教授霍小勇
  编者按今天,是第19个教师节。我们向默默耕耘在军事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强军,人才为本。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为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主动,都在强力推动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我军要在本世纪中叶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军院校肩负着重大使命。特别是广大教研人员,他们既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中坚力量,又是处在探求解决国防科技与军队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前沿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成果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具有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在这里向广大读者推荐一批在学科创新中的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先进事迹,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全军广大教研人员的精神风貌。我们相信,全军广大教研人员立足三尺讲台,刻苦攻关、不断创新,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教书育人、默默奉献,必将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作出新的贡献!国防大学教授霍小勇——瞄准军事学科前沿攻关

  本报讯特约记者廖伟文报道:教师节前夕,霍小勇再次登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表彰大会的颁奖台。身为我军最高军事学府的一名教授,霍小勇多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讲学,并在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高级班留学。这些经历使他能以开阔的思维和敏锐的眼光来审视战争,教学和研究的重点总是聚焦于世界军事领域的前沿地带,从而使得他的学术成果观点新颖独到,极具创新性,深受学员欢迎,曾经连续3年荣登“国防大学优质大课评比”榜首。他先后撰写的《中华海权史论》、《海军战略史论》、《海军战役学教程》等专著、论文,获得国家和军队重大学术成果奖20多次。霍小勇从1998年担任教研室领导职务开始,在教研室提出了由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向应用型教学模式过渡的要求,明确规定课堂教学不仅应完成对军事理论的探索,而且应该是最新的信息、最新理论的“集散地”和“创新地”。从《反空袭作战》、《联合火力打击》到《信息战研究》,这些创新型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军种战略学理论,前不久由他牵头组织的新课题《联合战役制天权作战》又应运而生。

  如何将教学科研与全军的军事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霍小勇近年来的又一个关注点。他积极尝试,多方协调,先后在各军兵种和军区部队组织召开了“联合火力打击理论研讨会”、“反空袭理论研讨会”、“信息条件下联合作战与建设理论研讨会”和“航天部队建设与制天权作战理论研讨会”等多个高层次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军事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袁建民——微观物质世界谱写新篇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刘少华报道:在原子、分子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物质世界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袁建民默默耕耘了20年,为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一些人要袁教授介绍成功经验时,他写下这样一个公式:“兴趣+勤奋+创新=成功”。

  袁教授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搞科研,兴趣浓厚与否,学习刻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出创新性成果,出多大的创新性成果。”据他的同事和学生说,袁教授基本上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家里,一般便在办公室工作,晚上他办公室的灯总是熄得最晚。

  申请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点,在袁教授看来,无论是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个人在科研上的发展,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周培源、钱学森、荀清泉等老一代物理、力学专家的指导下,该校一些同志便开始进行原子与分子物理和物理学的研究,1983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袁教授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来,就一头扎进该专业的新一轮“申博”的准备工作。通过2年多的艰苦努力,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点终于在2000年底成功申请下来了。

  至目前,袁建民已主持了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90余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张正强——档案信息化领域打头阵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宋忠伟报道:南京政院上海分院信息资源管理教研室张正强教授,在我国、我军档案信息化领域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个系统研究并起草了《中国电子档案机读目录格式》项目;第一个承担完成了《电子档案著录标准化研究》项目,多年来,张正强躬身耕耘于档案信息化这片“处女地”,积极跟踪国际档案学领域的前沿,以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进行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成果。

  去年在国际电子文件管理会议上,一位国外学者提交的论文与他研究的主题相同,当这位国外学者看完了张正强的论文后,佩服地说:“您的论文无论观点素材都比我的详细具体,还是由您发言吧。”张正强在此次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1997年,张正强作为惟一一名由总部点名的军队档案工作者,参加了由国家档案局组织的赴美国访学。在美国学习的半年时间里,他遍访美国著名档案馆,考察美国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情况,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信息。回国后,针对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档案工作研究的差距,呼吁建立我国电子档案机读目录格式。在项目被国家正式立项后,他利用假期走访了全国一些省市的主要档案馆,掌握了丰富的我国档案工作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他经过6年的艰辛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档案机读目录格式》终于研制出来了。经专家鉴定,此成果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计算机档案著录数据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高质量的实用途径。后勤指挥学院副教授宋庆——倾心后勤指挥自动化建设

  本报讯特约记者殷汝涛报道:后勤指挥学院指挥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宋庆副教授,倾心后勤指挥自动化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后勤指挥自动化人才,深受部队欢迎;在战场可视化、军事物流优化、智能实体建模等5大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承担19项软件系统的研制开发任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几年前,在总部帮助工作的短暂经历,使宋庆清楚地看到:部队急需后勤指挥自动化人才,急需高效、实用的后勤指挥自动化成果。“打得赢”———当代中国军人的神圣使命,使宋庆把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后勤指挥自动化这个新兴学科的建设上。

  宋庆带领同事们分赴总部机关、各军区、各军兵种及部队基层进行调研,采集大量的有效数据,对后勤指挥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修订,形成了融指挥、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指技合一”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以此为牵引,确立了突出实践环节的后勤指挥自动化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步入打赢轨道。之后,他和同事们先后研制成功一系列面向部队的实用、管用、好用的科研成果,其中“高级汽车驾驶模拟器”生产了1400多台,有利于缩短驾驶员的培训周期,提高训练效益。他们研制出“通用战场可视化系统”,构建了具有我军特色和知识产权的可视化技术体系,广泛用于信息分析、方案推演、辅助决策、保障效能评估、装备论证和战法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效益。通信指挥学院教授及燕丽——拓荒信息技术作战领域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龙泽群报道:在迅猛发展的军事科技中,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作战应用研究也被定为军队“九五”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通信指挥学院教授、信息作战技术学科带头人及燕丽带领同事们挑起了这副重担。

  信息技术是个全新的学科,没有资料可供查阅,没有现成的理论可资借鉴。及燕丽不畏难、不怕苦,奋力攻难关。那些天,她站在指技融合的制高点上,先后7易其稿,整理出信息技术作战应用领域里的权威专著。总部机关将这部专著定为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并作为高科技知识学习读本印发全军部队。

  在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及燕丽决心创建一门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新型学科,为我军培养驾驭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于是,她展开了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学科专业的研究攻关,编写出了全套的教材、教案,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查询、资料调阅数据库群,制作了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短短5年时间,及燕丽完成学科专著、教材共8部,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作战应用为主干学科,信息传递学、信息处理学、信息安全学等为分支学科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全军首开信息工程本科班,并建起了通信与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两个硕士授权点。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郑怀洲——打造装备指挥系统平台

  本报讯李汛报道:某海域,一场登陆和反登陆的战斗正在进行,双方在陆、海、空、天、电诸领域都投入了自己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双方指挥员指挥若定……这是笔者在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装备模拟训练中心见到的情景。这场网上演练的总导演,就是该院装备指挥系主任、教授郑怀洲。

  1999年年底,郑怀洲调到该院负责组建装备指挥系。当时,这里连办公室都没有,更别说办公设施了;仅有的几名教员也没有一个毕业于装备指挥专业。

  建设好学科专业,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员。郑怀洲和学院机关的同志东奔西跑,考察了解,很快从全军各装备部队调来了几十名懂业务的教员。郑怀洲昼夜忙个不停,动手编写《军事装备管理学》和《装备指挥学》。在他的带领下,全系教员热情高涨,很快编写出27部教材、著作,其中大多数填补了我军装备指挥领域的空白。

  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学院决定建设装备作战保障实验室。郑怀洲跑海军、空军、国防大学等单位,四处奔波调研,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设计方案。在郑怀洲的努力下,实验室按照顶层设计、优化功能、服务教学、注重效益的原则很快建起来了,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受益的目标。如今,该实验室不仅成为全系实践性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而且一大批全军装备系统的高中级指挥管理干部在这里接受了培训,在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警装备技术学院教授战仁军——潜心研制新型防暴装备

  本报讯崔继承、特约通讯员曹学义报道:武警装备技术学院教授战仁军潜心研制了一批新型防暴装备,提高了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武警装备技术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崭新综合性学科。1996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归来的战仁军,挑起了这门新兴学科创建的重任。新学科创建之初,战仁军就和同事们一起,紧跟发达国家武器装备研发步伐,构建出具有武警特色的装备技术学学科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依托,向更高更深的领域进发。

  战仁军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防暴和非杀伤性武器,大多都是单兵便携式武器,难以满足震慑犯罪、打击恐怖活动的作战要求。拥有更先进、更具控制力、震慑作用的新型防暴装备,是武警部队官兵的迫切愿望。战仁军组织人员刻苦攻关,经过周密分析计算、检验验证,很快研制出集灵活机动、控制面积广等特点于一体的“车载脉冲防暴水炮”,为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这一课题的顺利完成,更加开阔了战仁军的思路。从此,他把触角伸向以光学、声纳学、电磁学为主导的驱散类非杀伤性武器等研究领域。几年来,以武警装备技术学科为支撑,战仁军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完成非杀伤性武器和警用器材科研项目11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作为武警装备技术学科的“领头雁”,战仁军还创建了国内、全军和武警部队领先的油料、兵器阵列室等实验室和武器性能测试中心,初步形成以警用武器研制开发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提高部队反恐能力、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武警装备技术这个新兴学科步入了武警部队学科发展的前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张永刚——精心构建军事海洋学科

  本报讯郭义、特约通讯员曹金平报道: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只要说到军事海洋学这门新学科,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个学科的带头人———海测系副主任张永刚教授。

  5年前,张永刚从上海交大博士后流动站出站,面对众多单位的邀请,他选择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到舰院工作不久,他就向领导提出建立一门新学科———军事海洋学的建议。

  由于军事海洋学在国际上属军队特有目录,外军的相关资料无从获取,而国内的有关资料又十分零散。为了编写教材,张永刚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下部队调研,向军内外专家求教,到大连和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搜集资料。为了使这门新兴学科早日走进课堂,在编写教材的那段日子里,张永刚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就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醒了以后再接着干。经过紧张的编写,一套完整的军事海洋学教材终于在开课之时与学员见面了。军事海洋学不仅在军队特有学科目录中有一席之地,还成为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在张永刚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间,军事海洋学从无到有,学科各项建设驶入“快车道”。目前,该学科专业领域已承担了3个专业本科教学和两个硕士点教学任务。学科下设5个专业实验室,其中“海洋测绘信息技术实验室”已成为我军九五重点建设实验室之一。由张永刚领衔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防重大预研项目,经权威部门鉴定验收。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刘代志——创建导弹侦测新兴学科

  本报讯刘明松、特约记者何天进报道:当年,刘代志这位年仅34岁的学者,仅用了6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中南工业大学教授、两站博士后到第二炮兵导弹技术专家的转变,并创建了导弹侦测工程学这个新兴学科,成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为提高导弹命中精度,作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导弹侦测工程学科带头人的刘代志,紧追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学科开展了一系列应用性研究。1995年,就在他来学院的第二年,即参与了“靶场———样区测量定位系统”重大课题的研究,解决了空域计算、快速落点定位等难题。为把这项成果转化为战斗力,1998年他又组织协调教研室教员和探测站的同志一起参加打靶试验,对有关技术数据进行修正,使该系统在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代志时刻牢记“创新”二字,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点,他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严密论证。由他主持研究完成的“地震模式识别系统”,首次把非线性科学方法技术应用于核爆地震模式识别,并率先提出了“能量分形特征”等系统概念,使正确识别率达96%以上。短短数年,刘代志取得了10余项重要的科研成果。目前,刘代志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核爆地震模式识别系统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和国家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信息处理与作战应用研究》等10项课题研究的同时,又着手创建一门新的学科———军事地球物理学。

  为了使“导弹侦测工程”这一新兴学科人才济济,刘代志一人就带了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承担了8门主干课程的授课任务,年均超教学量6倍以上。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教授赵尚弘——抢占激光空间通信前沿

  本报讯邵新宇、特约记者郭凯报道:进入新世纪,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赵尚弘教授,悄然将目光瞄向了新兴发展起来的激光空间通信技术,并率先投身到我军“光通信与军用激光技术”的研究中,为空军高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显著贡献。

  2000年7月,年仅36岁的赵尚弘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博士后流动站学成出站。这个时候,赵尚弘敏锐地意识到了激光通信技术的军事应用前景,一回到学院就果断地挑起了这门新兴学科创建的重任。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课题组紧贴空军部队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很快拿出了学科建设规划,并领衔担纲设计了空军第一个“光通信与军用激光技术”的高起点研究性实验室,构建了具有空军特色的信息通信工程学科平台。短短3年间,他先后完成武器技术改造、新武器技术开发课题5项,其中两项属国际前沿课题,填补了我军在激光空间通信研究领域的空白。2001年,该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由赵尚弘负责的“激光空间通信与对抗实验室”被列为空军重点建设的实验室。

  使命担在肩,责任重如山。作为信息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赵尚弘意识到,要想把本学科建设为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名牌学科,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设一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强的学术队伍。他从研究生队伍抓起,积极申请国家重点项目,全面展开大型军用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使该学科很快吸引和培养出了13名博士、硕士,连同在读的硕博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很强的学科梯队。最近,由他牵头申请的创新课题《军事航空通信中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袁建民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张正强
后勤指挥学院副教授宋庆
通信指挥学院教授及燕丽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郑怀洲
武警装备技术学院教授战仁军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张永刚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授刘代志
  (解放军报 2003年09月10日 第2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进入欲望都市 喝冰锐朗姆酒 体验性感新生活
  开学了,四六级、考研、出国你准备好了吗? 英语口语解决方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了解彼此性爱感受努力营造性爱意境
非常笑话
无限精彩——成人世界的快乐元素!
图片
铃声
·[游鸿明] 地下铁
·[和 弦] 光辉岁月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吸引异性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登喜路红瓶的诱惑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看悬疑剧时一名观众因为太投入,突然站起来叫道:凶手…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