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三十个局长和部长成长背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10:42 经济杂志 | |
在62级(1)班的同学们逐步走上中国经济主力军位置的同时,伴随的是中国金融体制的大改变 40年前俞天一给中财院62级(1)班主讲的信贷课时,要在课堂上强调"三性":一是计划性,贷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计划;二是物资保证性,如以贷出的钱买原材料或机器设备,厂方必须有相关的物资;三是归还性,即看对方有多 原中国金融学院副院长俞天一说,在当时的信贷中,计划性是第一的,如果生产不符合国家计划,银行根本就不贷款,至于经营好坏与否还在其次,因为如果经营亏损,会有财政部门顶着。俞天一认为,在1980年代以前,中国是以人民银行为主体的单一的金融体制。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对旧的金融体制进行彻底改造的基础上,新中国的金融体制得以建立,但高度集中的特点十分鲜明。在这一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既是国家管理机关,又垄断了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各种金融业务。农村虽然设有信用社,但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在基层的一个小腿,货币存放银行,信用社的人事、工资等也由银行统管。 而在银行系统内部,则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即基层银行所吸收的存款全部上缴总行,贷款则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基层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这一制度安排一直持续到经济体制改革之初。 1979年,以中国农业银行恢复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首次打破"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随后,与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同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1984年以后,随着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四大银行间的业务划分被取消。国家允许银行交叉经营,同时又成立了一批非国有的股份制银行,银行间的竞争由此才真正开始。 四家专业银行成立之后,各自有不同的服务范围,也同时经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此时,俞天一承担了一个科研项目,探索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开的可行性,最后在中国金融学会的大会上,他首次提出了"双轨制"。 1993年后,国家决定组建政策性银行,推动国有专业银行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转化,同时允许各专业银行超出其原有领域进行交叉经营,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 目前,中国推行基本上是"中央银行体制"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包括货币、证券、保险、外汇、黄金在内的金融市场以及对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已经建立。 俞天一认为,在目前体制下,最大的难题就是商业银行国有,国有的商业银行摆脱不了贷款任务,不能完全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去做,就导致不良资产就很难较快地缩小。 另一问题是,近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在强调金融风险责任时,都人为地将金融机构按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排队,划分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等。这种将金融机构按所有制划分并在政策上加以区别的做法使得个人和企业在与上述非国有银行打交道时也会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对待。 原中国银行计划部总经理丁凝指出,当务之急的是要理顺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他认为,银行过去形成大量 不良资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干预太多,以至于成立几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后,新的不良资产又出现不少。 有人曾认为,金融怎样搞应由国家体制决定,但俞天一认为应由机制决定,由市场经济的机制决定,金融体制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来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的银行机制,商业银行应该是主体,同时也需要政策性银行,以解决国家政策需要的一些问题。(请见《经济》杂志9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