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谭纯喜--金融班的“笔杆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10:48 经济杂志 | |
(任中国中国审计报社长) 中财院四年正是谭纯喜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谭纯喜的身上是那一代大学生浓缩的背影 " 中财院金融系62级(1)的谭纯喜至今 仍保存着一份40年前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1963年夏天,在北京顺义搞完"四清"回到学校,读大二的谭纯喜写了一篇思想汇报,不仅在学校大会宣读,而且被请到人大做了一场报告,人大校报还专门作了介绍。 虽然是江苏徐州城里人,但谭纯喜父母双亡,奶奶吃街道救济,上学期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谭纯喜靠每月15块5的助学金生活,比班上一般同学高3块钱。 上学期间,谭纯喜穿的是中学老师送的旧衣服。仅有的一件蓝卡其布的旧中山服,是参加国庆活动或到人民大会堂听报告作为礼服才穿的。1965年在河南搞"四清",谭纯喜磨破了裤子,将中山服的上衣口袋拆下来补这个窟窿,拆掉的地方颜色很深,其他地方都洗白了。直到1967年9月份第一次在学校拿到46块钱工资,谭纯喜才去买了一斤二两毛线,请一位女同学打了一件毛衣,这是到北京以来,谭纯喜穿上的第一件新衣服。 每年国庆,北京都要组织学生在天安门广场跳交谊舞,跟多数同学一样,谭纯喜也比较"封建",碰到男的就跳,碰到女的就跑掉。但也有几个同学成了"舞迷",学校对面的铁道研究院每个周末都要举办舞会,他们女的很少,就发一些舞票到学校,这些同学一过星期三就"神不守舍"了。 1964年10月到1965年5月,由人民银行第一副行长、党委书记、办公厅主任等带队,谭纯喜跟同学一起到河南许昌搞"四清",当地的干部主动上台讲自己"多吃多占"。谭纯喜从中总结出干部逐步蜕变的规律:懒、馋、占、贪、变。参加这一系列活动,谭纯喜的收获是增强了几大观念:阶级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等,谭纯喜说,实际上也就是人生观。 62(1)班进校时只有戴凤举和张怀俭两个党员,参加第一批党员发展仪式时,谭纯喜痛哭流涕,一是非常激动,二是想怎么没有发展他啊,因为当时只发展了李桂英一人。1965年6月19日,从河南返校后,谭纯喜被作为第二批发展入党了。 临近毕业时,中央发文,1966届毕业生暂不分配,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作为保守派的62(1)班,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李先念同志写了一封信,主要表明:不能踢开党委闹革命,要在党的领导下闹革命。后来李先念接见保守派时,谭纯喜还跟着去了一趟他的办公室。 1968年,谭纯喜被分配到安徽省涡阳县石宫区营业所。离开北京,谭纯喜还遗憾了一阵,6年前第一志愿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就是因为向往北京,更何况最初的分配方案里他是留在北京的。 上班之后,谭纯喜曾想过调回老家,因为家里奶奶一人生活,十分辛苦,但"文化大革命"一直在闹,这一想法也就遥遥无期。能在动荡之中得到些许稳定,谭纯喜还是很知足,毕竟是在机关工作,还有42块5的工资。 19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批选拔中青年干部,给这些被遗忘的大学生带来施展才华的机会。1982年,37岁的谭纯喜到涡阳城郊区挂职区委书记,一年之后参加安徽省委党校的"正规化培训",1985年夏天毕业后,谭纯喜到安庆地委办公室当副主任。 与此同时,1983年9月成立的国家审计署,仍然缺人,尤其需要财经专业人才。1986年12月,阔别18年之后,谭纯喜终于回到北京,任审计署办公厅调研处副处长,1996年升任正司级的办公厅副主任兼审计署举报中心主任。 1998年,谭纯喜负责创办中国审计报,自此,他在社长的位置一坐就是5年。谭纯喜说,现在不怎么写稿了,但要全盘调度,要最后"把关",责任更加重大。 (请见《经济》杂志9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