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曾广宇--命运的两次转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10:50 经济杂志 | |
(担任)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 曾广宇说,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点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县城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曾广宇 的两次"跳跃"前后隔了6年时间。 第一次是1973年,广西财经学校恢复银行专业,曾广宇从象州县文艺宣传队调进南宁任教。 第二次是1979年,中财院复校,曾广宇调回母校担任金融系教师。 曾广宇是1968年分配到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的,随后层层下派,先是到只有4人的石龙公社的营业所,没呆几天,又去了只有20几户人家的小旺村接受"再教育"。 壮乡山村来了一个北京的大学生,上上下下都很兴奋。在生产队专门召开的欢迎会上,老乡们的壮语同曾广宇的北京话没法沟通,尽管气氛十分热烈。会后,曾广宇被安排跟一个60多岁的老头住一起,还给了一条老黄牛,跟社员们一样犁田、耙田、插秧、除草。 当时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让刚报道的大学生们列席参加,曾广宇还按"北方穿法",穿了塑料凉鞋还穿袜子,一个干部见后说,怪不得要下乡接受再教育。从那以后,曾广宇就不穿袜子了,去生产队之后鞋也不穿了,跟社员们一样赤脚出工、赤脚赶集。 到了象州,曾广宇就没想过要回到北京。当时有30多个大学生分到县里。为了死心塌地在此扎根,曾广宇决定找一个本地人成家,1972年7月1日,曾广宇如愿同一个"家庭成分较好"的壮族姑娘结婚,尽管对方当时仍是一个临时工。 1970年,县里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把普通话比较标准的曾广宇调了过去,唱起了样板戏。当时宣传队一人一根扁担挑道具,走千家吃万家,一年要演100多场。 大学所学的专业一丢就是几年,曾广宇心里很着急。1972年,曾广宇向县委宣传部提出要专业对口,部长说,我们县找银行干部容易,找一个演员不容易。随后曾广宇又自费上省城,找到省人行人事处,处长说,要归口就只有教书,因为广西财经学院打算恢复银行专业。一年之后,曾广宇终于到了省城,做了一名主讲信贷课的教师。 1978年中财院复校,学校决定在自己的毕业生中挑选30名做教师,并且主要面向62级及63级。听到这一消息,曾广宇利用探亲假回了一趟北京,当时还巧遇回来联系调动的姚遂。1979年9月,曾广宇回到中财院金融系,一年之后,通过跟在北京当兵复员回广西的军人对换,其爱人也调回北京。 对此,曾广宇感叹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曾广宇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受到连累,当年在入党问题上,曾广宇的要求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在同民主党派接触过程中,主要面向经济界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对曾广宇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1990年,曾广宇加入民建,1993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1997年民主党派换届,曾广宇被选为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同年离开学校,作为驻会的专职领导。 当年的金融知识在曾广宇的党派工作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诸如关于信用社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关于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课题研究等,对政府的有关决策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请见《经济》杂志9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