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让座”看城市精神大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3日13:30 新华网 | |
读了近日《解放日报》一篇现场目击报道《》,深有感触。 公交车上明明有“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提示语,可为什么起不到作用呢?是年轻人对老弱病残无动于衷吗?不完全是;是他们的文明或道德修养不高吗?也不一定。种种原因或许掺杂着一种很微妙的感情体验,许多人可能都曾经历过:看到座位边站着一位老人或病人,你想站出来却又有一种奇怪的力量迫使你坐着不动。说白了,就是担心你的文明之举 人们怎么会担心自己的高尚之举会招来异样眼光呢?原因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你不让,他不让,大家都不让,我又何必让呢?况且我让了,反而会被人视为矫情或者爱出风头。这种从众心理制约人们行动的现象不止体现在让座问题上,其实在见死不救的问题上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同是《解放日报》7月25日的两则新闻就可作如是观。一位年近18岁的农民工周扣雷见有人落入苏州河,便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一位中年人,围观的市民中有想跳水救人的,但看看别人没反应,自己也就不动了;另一则是,杭州市民姜伯履乘坐出租车去上海火车南站,途中发生了车祸,他向围观者求援,回答他的却是一张张冷漠的脸。不能排除围观者中确实有部分心肠冷漠的人,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出自从众心理,我们不能对他们一概上升到道德问题上予以指责。 从众心理的产生只能表明我们的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人们甚至将善举看作是种“出格”的小众行为。往深里说,一个城市能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直接关系到城市精神的孕育和生成,反过来说,当一个城市已经培育和塑造出城市精神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就为期不远了。 笔者注意到,自从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出了重塑和培育上海城市精神、争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号召后,上海市民显示了很大热情,并形成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共识。大处着眼体现在“十六字精神”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诚信友善,理性优雅;小处入手,则体现在:在公交车辆上形成乘客自觉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风气,对“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都能提供优质服务”,如医院延长服务时间,“大力提倡交通文明,严格规范乘车、骑车和走路行为”,“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使用手机、拷机等不影响他人”等。 不择细流,方能有容乃大,同样,要塑造“海纳百川”的大上海城市精神,就要从细微处抓起,从市民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抓起,让具备优良素质的市民造就一地的良好风尚,如此,城市精神的培育和生成大有希望。(陌上青)·····(来源:解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