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臧铯2003-9-14 如今在浙江,“农民”和“务农”之间已不划等号,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走上了务工、经商、办企业的道路。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80%来自非农领域,人均纯收入每年新增部分的80%同样来自非农领域。在过去的17年中,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名列全国前茅。今年上半年,浙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再度实现了11.9%的增长。
为什么浙江农村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好势头?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多年来对“三农”问题 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和城乡联动发展。
从改革入手,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直是我省改革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较早就开始思考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1998年,根据提前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实际,我省在国内率先出台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省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落脚点,是重点所在、难点所在、希望所在。
此后几年,我省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题,从产业调整、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城乡配套改革: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我省率先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浙江的效益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历史在浙江开篇。2001年年底,浙江以法规形式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今年上半年,已有40多万农村低收入居民成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浙江较早开始户籍制度改革。1997年推出购房落户政策,接着又取消了进城控制指标和“农转非”计划指标,撤去了城乡之间那道高高的“门槛”,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不少地方取消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许多地方还有计划地安排农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已具雏形。
从2002年7月1日起,浙江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乡统筹费、屠宰税、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同时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测算,实行税费改革以来,浙江农民人均减负65元。
省委、省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1998至2002年的5年中,全省财政预算内农业投入167亿元,比前5年增长113%。各级财政筹措各类专项资金120亿元,吸引各种投入农业的社会资金3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浙江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全国也不多见。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12个县(市、区)开展县级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并建立了县级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基金,覆盖人群652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9.3%。
扎扎实实的一系列改革,为我省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体制条件,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专家的分析,我省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城市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不久前结束的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省各地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从城乡分割、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平等协调发展,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定会在新世纪带给浙江新的辉煌。
这一次目标更高,任务更明确。贸工农、劳动就业、教育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一体化”,将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形成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次政策更活,措施更有力。
各地积极推行征地办法改革,合理确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并对被征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为他们建立新的生活保障。今年上半年,全省已有18个市、县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预计年内可全面实施。
城乡统筹规划全面展开。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已经结合城市规划展开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预计到年底前可完成此项任务。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掀起高潮。计划用5年时间,对一万个左右的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中心村建成“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小康示范村。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险等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可以预见,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打破,城乡统筹发展的稳步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呈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浙江一定能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