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出现新趋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5日11:19 国际先驱导报 | |
“用7分钟时间播出中国街道的垃圾、而只用3分钟时间播出街边所种的花!”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在被问及对目前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看法时,作了这样一个比喻。 说这番话时,他刚参加完圣彼得堡“中国周”,正在访问莫斯科。据《星岛日报》报道,8月23日,赵启正批评CNN、BBC等国际传媒,对中国的报导不够客观,漠视中国近年的发展,“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赵启正先生的一番话,再次勾起世人对“妖魔化中国”这一话题的注意。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美关系的改善,“妖魔化”这个七年前的提法似乎已难以完全概括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现状。不过,首次向《国际先驱导报》公开的清华大学“国际舆情调查报告”提醒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因为“新妖魔化”正在暗流涌动 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出现新趋势 解读清华大学《中国国际舆情分析报告》 本报记者 韩轩 七年多以前,《妖魔化背后的中国》的作者们为中国人认识西方媒体不公正报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符号。该书作者之一、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的李希光教授将这个“知名”概念概括为:“妖魔化”,指的是那些读过之后,让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种族上和文化上产生厌恶和仇恨中华民族作为国家和民族存在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的宣传、支持西藏、台湾独立的言论、把中国人形容成屠杀少数民族的法西斯的报道等。 七年以后,西方记者是否还在“妖魔化中国”? 涛声依旧 2002年8月26日,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表示,美国政府决定把“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恐怖组织名单。但据清华大学的跟踪调查显示,美国主流媒体并未因此改变其在“东突”问题上的立场。比如同年9月14日《纽约时报》刊出《把中国穆斯林组织视作恐怖主义者受到指责》的报道,提出“东突是中国西部一些寻求独立的小型穆斯林武装组织之一……是维吾尔人的民族自由运动”,从而“将东突与民族独立和人权联系起来”(报告语)。文章还提出“(中国政府列举了很多恐怖案件),但是其中很多案件都没能确定是谁干的,也没有哪个分裂组织提出对案件负责”,以显示“中国政府将东突列为恐怖组织证据不足”(报告语)。而在随后9月23日《时代》杂志的一篇题为《中国的新恐怖主义分子》的文章中,“据在北京的一些别国外交官说东突其实是一个瘫痪的阿富汗组织,从来没有在中国的土壤上进行过任何行动”,借口“否定东突是恐怖组织”(报告语)。文章称将东突列入反恐名单会使中国在压制人权和民族独立运动中“为所欲为”,给读者传达一种“中国在借助‘9·11’反恐打击民族独立运动”(报告语)的信息。 依据新闻学理论,《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在“东突及相关议题”的设置上是很有选择性的,主要围绕着“东突是否为恐怖组织?”“中国打击东突是反恐,还是民族迫害”?为了烘托效果,“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东突事件时,除引用来自中美政府的消息外,所有的新闻源都对承认东突是恐怖主义持否定”。而且在文章所提供的背景材料中也很有倾向性,有意突出“维汉贫富差距大”、“汉人在加强维族人种族压制”。 调查报告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承认东突为恐怖组织,但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接受‘中国VS东突恐怖主义分子’这一议题,而是继续在‘中国政府VS受压迫的维吾尔民族’议题上做文章。前一个议题将中国政府形象表现为美国的盟友、全球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后一议题将中国政府形象设置为不顾人权、欺压少数民族的霸权形象;而美国主流媒体放弃了前者,采用了后者。” 众口铄金 假话说一千次就会成为真理。 当发现中国可能出现西方所希望变化的迹象时,渲染、放大就成了西方媒体自觉履行的任务,目的只有一个,把假的说成真的。 调查报告同时关注世界两大著名通讯社——路透社和美联社在中共十六大前后,关于私营企业家入党这个话题的报道,将他们的报道放到一起,如果读者信以为真的话,肯定会惊讶于自己的发现: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西方所希望看到的和平演变。 路透社记者通过直接引用人大代表柳传志的话(他认为,私营企业家也是中国人,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先锋队的成员),来试图向读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共的大门已经向过去的阶级敌人——资本家——敞开,共产主义性质已经不再那么单纯,中国资本主义式的经济改革已经影响到了它的政治改革,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演变的成果之一。美联社的报道则认为张瑞敏等私营企业主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具有重要的启示:资本家将在中共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带动其他资本家加入党员行列。报告认为,“记者们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全面的‘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发展让中共的性质慢慢偏离了原先的轨道,开始成为‘有资本、有财富’人的代表”。 当然,西方媒体最希望看到的还是中国政治体制方面出现变革,但从路透社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这次会议中不会出现中国政治制度有任何改革的迹象,表现出了失望的情绪。而对于十六大所反映的中国政府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吁求则不置可否,甚至在希望代表们透露有关高层人士变动的信息未果之后,美联社记者对代表们就国家稳定的8%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自豪感嗤之以鼻。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过是一时的事情。报告认为,西方媒体更多是向受众传播这样一种观念,中国为促进经济发展在体制上所做出的变革“将是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冲击,一次‘挑战’”。 咬文嚼字 2002年10月23日,《纽约时报》刊出美联社稿子:称“法轮功被当作对公共安全和共产党统治的威胁而1999年遭到禁止”。清华调查报告指出:“综观美联社和法新社稿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共产主义’,他们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共产主义中国’,称五十周年国庆是‘庆祝共产主义统治五十年’。要知道,经过西方媒体的长期‘洗脑’,‘共产主义’在许多西方新闻受众眼中几乎等同于‘恐怖主义’。”因此,看到“共产党统治”这几个字、看到“法轮功被共产党统治的威胁”时,在西方读者心中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变化,自不必多言。 西方媒体记者深谙词语运用的技巧,在不经意间,能够将自己的立场悄悄放到一些看起来属于事实性陈述的话语中。2002年10月22日,路透社发出一篇题为“布什被促就人权向中国的江施压”,文中提到中国释放政治犯、西藏独立分子、法轮功和东突,其中对法轮功这样描述:“法轮功融合了道教、佛教、中国气功和其创建者的思想,在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为了让人对他们的信仰有所认识而进行了一场和平示威后,遭到了禁止。”示威前面被加上“和平”两字,巧妙地回避了法轮功活动的实质,在并不了解真相的西方受众面前,中国的“人权问题又一次被放到聚光灯下”。 浮想“连篇” 《远东经济评论》是目前在美国发行量相当大的一份经济类杂志,影响面涉及美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尤其是美国的财团和金融阶层,发表亚洲消息比较权威。去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时,该杂志曾以《对中国客人来说得克萨斯最好的小农场》为题对之进行报道。 《远东经济评论》记者强调,中国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向读者展示江泽民主席访美事宜,想要证明美国对江泽民不同寻常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中国的尊重。该刊以《人民日报》办的《环球时报》为例,10月14日第一版就列举种种事实说明江泽民是布什邀请去德州农场的第四位客人,意即江泽民受到了布什“高规格的款待”。 《远东经济评论》还报道说,“中国媒体害怕有人会因为美国不让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记载江主席足迹说美国欺负中国,因此觉得有必要解释说布什妻子劳拉不允许摄像机进入她家。中国媒体还安慰读者说,俄罗斯的普京、英国的布莱尔以及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参观农场时也没允许摄像机进入”。 报告认为,文章通过“深入挖掘”种种蛛丝马迹,无非是要证明“目前江主席访美的议程在中国外交中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为此中国暂时克制了很多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清华研究人员指出,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偏见的报道”。 指点迷津 这次向媒体披露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限于2003年之前,清华研究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最近的一些内容还不便向外透露”。 在一份以2002年跟踪调查内容为基础的中期报告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阶段性结论:“‘9·11’事件发生后,中美关系开始进入更密切的战略合作时期,美国媒体上也开始出现这样的倾向。尽管可以认定,美国媒体对我国报道的大体框架变化不大,不必对其报道存在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从总体上说,美国对华的整体舆论环境开始趋于宽松。媒体开始更加频繁的使用调和式解读来理解中国的事务,这有助于美国公众和舆论对于中国的正确了解。 其次,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时段和议程,仍然是由中美双方的政治关系,以及美国媒体的报道重点所决定的,这些重点都是传统的中美关系敏感领域。 第三,目前对我国新闻的解读主要是由美国媒体完成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仍然使这些报道带上了很浓的偏见和曲解。(资料提供: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独家提供新浪网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