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学腐败开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6日12:20 沈阳今报 | |
今报关注版9月14日报道,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列数了科学工作者背离科学道德的“七宗罪”: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等。 科学界的腐败与其他行业的腐败相比,就其性质和程度而言,并不算突出,但与所有 科学腐败,从思想本质上说是不实事求是;从直接目的来说,则是为了“名利”二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是为了出名;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合实际的宣传,是为了获利。说到底,出名也还是为了最终获利。谁也不能阻止科学家正常获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利要合理合法、利人利己。如果某些科学家过分追求名利以至于不择手段,甚至到了腐败的程度,那结局就会不大妙了。 科学腐败为何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一是部分科技工作者在不良社会环境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自身科学精神失落和道德修养缺失;二是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科学评估体系和办法,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的氛围等。因而,向科学界的腐败开战,除了道德教化,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规范,用制度来防患于未然,用制度来惩处那些违规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已经出台,教育部也已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还有一些相关的制度正在酝酿和制定;与此同时,有两名院士因违规被开除,涉嫌抄袭的王铭铭和一批类似的学者也受到了相应惩处,乱做广告的几名科学家也被点名批评。以这样的力度和坚决精神来反腐败,教育与惩处双管齐下,我们相信,一定能尽快遏制科学腐败现象的蔓延,还科学界一块净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