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市强建小康示范村使农民背上沉重债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7日10:05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地处粤北山区的英德市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然而其城郊的高塘农民新村却是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它不仅是广东省英德市的“第一个别墅式农民新村”,相继被英德市、清远市评为“文明小康村”,而且在2000年作为广东省仅有的4个“先进示范村”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国村长论坛特色村年会”。 坐拥别墅群的高塘村曾经让很多前来参观的人啧啧称赞。然而谁能想到,住进了别墅
大洋网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示范村”借钱建别墅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小康示范村”的,村里一名群众撇着嘴说:“为建这个房子我的小孩都没有书读,借的钱至今没还清。” 兴建于1997年的高塘农民新村位于英德市英城镇的西北部,一栋栋墙贴白瓷砖、顶铺彩釉瓦的两层半别墅一眼望去颇为气派。这些别墅每套占地面积为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造价为8万元左右。 据了解,高塘村因为建别墅式农民新村所欠的钱多达160万元人民币。现在高塘村家家户户盘算的都是如何偿还当初入住别墅时找亲戚朋友借的债,至于记在村集体的那笔账,村民们更是无力偿还。 即使在高塘村作为“小康示范村”最风光的日子里,事实上也是债务缠身。英城镇城西居委会副主任曾招防说,当时没有钱,但是又要搞试点,建房的材料只好向建材商赊购,高塘新村其实是“借”出来的。 在许多农民漂亮的房子里,记者看到,空荡荡的房间中只摆放了一台普通的老式电视,几件破桌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二楼大多也都闲置不用,这与别墅华丽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达标强做文章 那么,这样一个一直并不富裕的小山村是如何成为了广东省英德市的“小康示范村”的呢? 高塘新村经济一直比较落后,直到1994年发展“三高”农业后,农民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种竹笋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1996年,竹笋每公斤市价卖到了40元,当时管理高塘村的城西居委会向英城镇政府打了一个发展“三高”农业的报告,报告中估算高塘村种竹笋人均年收入可达5000元。不久,高塘新村便被选中成为英德市的一个试点示范村,要求全村农民一步到位都住进豪华别墅。 记者在一份几年前用于宣传的材料上看到了这样的文字:1997年底,经过镇党委、政府及马口区管理区的广泛宣传和细致的动员工作,高塘村全体村民讨论决定,由村民集资,镇政府补贴一定水泥,兴建一个高标准的别墅式农民新村,并达到造型风格统一化,道路街道水泥化,村容村貌绿化、净化、美化的标准。 然而,英城镇城西居委会副主任杨焕桐至今对当时的决策有异议:“讲句老实话,当时农民达不到这个水平,现在也达不到这个水平。那个时候就是政府要求要统一规划、统一图纸,搞得好一点。” 高塘村所建的别墅由英德市规划院“免费”规划,所有的标准都要求“一流”。别墅的占地面积由50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外墙的装饰由最初的马赛克全部换成了优等瓷砖。最后42幢别墅拔地而起,高塘新村也成为了英德市农村奔小康的一个典型,并为英德市赢得了光彩的形象。但当时谁也没考虑这一举动会给农民带来无穷的后患。 出让用地偿还债务 面对记者提出的当时规划时有没有考虑农民承受能力这一问题,英城镇党委书记巫永康说,因为当时乡亲们种菜、种竹笋收入比较好,再加上养猪,收入颇丰,因此认为农民有能力负担。 事实上,即使在村民种笋最赚钱、笋价最好的时候,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也不过3500元。而自从1997年后,笋价开始逐年下滑,最低时每公斤仅能卖到6元钱左右,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减少,勉强维持生计已经不容易,哪还谈得上还债。于是高塘村因建别墅而欠的巨款拖了又拖,有几家建材供应商还因此破了产。 高塘新村的问题在英德市只是较典型的一例,在高塘新村之后还修了几个这样的别墅新村,它们同样也存在着债务问题,只不过所欠数额没有高塘这么多。目前,英城镇政府已准备将高塘新村所属的一块价值180万元的商业用地通过合法手续出让,用来偿还债务。 面对农民新村遗留下的种种问题,英德市委、市政府提出,近两年不再号召兴建别墅新村,村民要不要建别墅,将视他们的经济能力而定。对于以前搞的各种“形象工程”,市政府也将逐一解决。(新华社记者徐辉、舒非、马宝军) 反思: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目标,但如何将这一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应该是人们考虑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漂亮的住房,更应是舒心富足的小康生活。像高塘村这种“小康”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小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