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作“后花园”? 长三角城市关系出现新变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7日17:45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9月17日电(记者 陈琪 徐寿松) 庭院深深,大宅豪门。如果有足够的根基与实力,谁人不做前庭主,有谁愿作后庭花?向来被视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杭州等长三角城市,随着近年来的规模扩张、产业提升和功能强化,正在打破长三角数十年来上海“一城独大”的格局。如今,被认为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凸现城际间你追我赶、在竞争中融合的态势,“后 (一) 十多年前,苏州、昆山有一个梦:成为“大上海后花园”。当时,苏州的制造业还远不成气候,能令人目眩神迷的只有吴越的山水园林。苏州、昆山要做上海后花园、休歇地,乃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作之合。但事易时移,苏州、昆山没有沉醉在“后花园”的迷梦里,而是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将各自打造成长三角乃至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每逢周末,大同电子(苏州)公司的吴经理总要去上海溜达,到华亭伊势丹购物,去新天地喝茶,到虹桥打高尔夫,或者呆在衡山路泡吧。他所在的公司,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辆大巴,送员工们到上海过双休日。不知道有多少苏南人像吴经理一样,把上海当成了后花园、休闲地。一到节假日,大小车队摩肩接踵地驶上沪宁高速公路,人们前往上海消费娱乐,洗涤一周的疲惫。相反,紧张了一周的昆山、吴江,要比平常冷清很多。 另一方景象是,一百多年来,苏州向来是无数上海人的“人生后花园”——墓地所在。由于自身工业的发展,苏州市土地日显金贵,无法再开山采石、修造墓地了。据记者了解,苏州将出台规定,禁止“墓穴经济”。这预示着苏州作为上海“人生后花园”的历史也行将终结。 谁成了谁的后花园?这问题也许没有答案。至少苏州、昆山对再谈“后花园”已不感兴趣。记者在江苏采访时感到,苏南更多的是认同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位,在上海这棵“大树底下种好自己的碧螺春”。 在杭州,官员们总不忘一句警语:“再这样下去,就真的要成为人家的‘后花园’了!”将成为“后花园”视作警醒,凸现的是相互争锋、不甘人后的发展进取心态。浙江的雄心是接轨上海,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 有趣的是,从生活、服务乃至医疗、教育的角度来说,上海倒不避讳“后花园”的地位。最近,上海在郊区的一城九镇打造富于欧陆情调的新江南小镇,想的就是国际资本在长三角腹地大规模布局之后,上海郊区的花园式“西洋小镇”能发挥“国际社区”的功能,让海内外投资者把这里当成他们心中的家园。 (二) 微妙的心态,可喜的新局。对“后花园”这一概念十年前后不同的看法,反映的本质是城市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眼下,长三角经济早已不是上海“一枝独秀”。这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巨人群:包括年国内生产总值近5000亿元的“超级巨人”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5个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巨人群”,以及绍兴、南通、常州、嘉兴、镇江等5个年国内生产总值在500亿元以上的“小巨人”。2002年,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而杭州、苏州、无锡均名列前10位。 最近,上海市政协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长三角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已无悬殊落差。近年来,上海周边地区接受国际辐射的力度在增强,而接受上海辐射的力度在削弱。上海与周边城市间的产业梯度正在逐渐弱化。专家们据此认为,基于长三角各城市先发效应和后发效应的双重作用,以往形成的发展水平的落差已明显缩小,而各城市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态势有所显现。 实力决定身份,一切顺理成章。“后花园”的淡出,是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历史进步。 “后花园”不过是个形象化的概念,其内涵并不仅是在地理意义上的“后庭花”——作为前台物质、精神上的休养生息地。用更经济的语言来诠释,它所揭示的发展路径是:承接辐射,错位竞争。在现代经济领域,提倡为了双赢或多赢的博弈,而不是纯粹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譬如昆山,十多年来依托与上海相接的地缘优势创造了昆山奇迹,但它崛起的关键并非是当上了“上海后花园”,而是在于“借势上海”的战略,在于借力上海传统制造业优势来承接转移,终成台商云集的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需要的是在区域联动中产生更多的昆山,而不是后花园。应该为长三角难觅“后花园”叫好,因为这里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万木争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