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岗位就在身边 三位农民工的就业经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18:05 新华网 | |
新华网成都9月18日电(记者 熊艳 刘海) 成都市目前有150万流动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就在这个群体中,也不乏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典范,其创业历程和就业观念,或许能给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些启迪。 只要敢做敢为,就有就业机会 贺安松,四川中江县人,装修木工。 今年39岁的贺安松15岁就离开农村到城里学木工,多年来一直在四川广元、德阳等地从事装修工作。1999年他组建了自己的装修队伍,在新疆一干就是3年,去年刚回成都。“目前我正准备再拉一支队伍。”说起未来,贺安松显得信心百倍。 “我租住的西郊龙腾路附近有几百户人家,大多是从农村出来的。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有近百人,从事精工织补、擦鞋的有20来人,收废品的有10来人,批发水果、倒卖蔬菜的有10多人,像我这样做装修的也有几十人。”提起进城创业的经历,贺安松感触颇深:“刚进城时,大家都举目无亲,也不知道该干啥,但是度过最艰难的一两个月后,都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比起农村来,城市处处都是就业机会。下岗职工只要用心,无论找份工作还是自主创业,都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点评: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介绍,成都目前尚有8.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中“4050”人员约占20%。对“4050”人员,成都市政府做出了“不挑不捡,两个工作日内就业”的承诺,但仍有相当一些人还在“选择”中等待安排,有些人对岗位的劳动强度、离家远近都有要求,这无疑为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只要凭劳动挣钱,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邓良军,四川中江县李都镇人,收荒匠(收集废品卖给收购站)。 1995年到成都,刚开始,邓良军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着收废品,每天往返数十里,十分辛苦。两三年后,邓良军赢得了不少住户的信任,目前主要在市中心陕西街、文庙街一带收购废旧报纸、电器等,并帮助一些居民打扫卫生或做点重体力活。其收入由最初每月120元逐渐上升至目前的近千元,为在老家务农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 看起来精明能干的邓良军说起自己能在成都安身立命的经验时,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靠的是为人诚恳,勤劳踏实。我干的活又脏又累,可能在别人眼中有些低贱,可我认为只要凭自己辛勤劳动挣钱的工作都是光荣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因为职业原因,邓良军跟下岗工人接触很多。他说:“看到有些人下岗,家里条件又很差,我很同情。但是,改革是国家的大势所趋,只有正视现实,转变就业观念,从身边最普通的工作干起,才会有出路。” 记者点评:市场经济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下岗失业人员只要敢于正视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顽强进取,就一定会找回自我。如果囿于陈旧观念,拈轻怕重,就业机会只会缩小。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职业意识也在变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光荣,只要是通过诚实劳动所取得的业绩,都会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赢得劳动者的自豪和尊严。 吃苦耐劳是改变生活的第一诀窍 方思林,河南信阳人,职业:餐饮。 1994年,方思林发现成都人吃早餐不够方便,便在居民区的路边摆了一个小吃摊。由于他的早点种类丰富、方便卫生,生意一直很火。随后方思林的哥哥、堂弟等人也到了成都,目前和他一起在这个城市卖早餐的亲戚、老乡已达10多人。 方思林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做准备,晚上通常要忙到深夜11点多。虽然辛苦,可方思林说,“比起农村,收入要高得多,心里很快乐。” 方思林告诉记者,他租房的这一带卖早点的都是外地来的农民,城里人觉得起早贪黑很辛苦,没人愿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下岗女工被安排到中学食堂做工,干了几天就不干了。她的理由是‘早上五点钟就要往学校赶,我有睡懒觉的习惯,实在起不来,长期下来我可吃不消’。既要找工作挣钱,又要图方便轻松,这样的活儿哪儿找?”讲起这件事,方思林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方思林很坦然,“我到城里来时父亲说‘吃苦耐劳是改变生活的第一诀窍’,通过10多年做生意,我觉得这话真是在理。” 记者点评:下岗职工尤其是“4050”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这是事实。但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有着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处世经验等先天优势。下岗失业人员关键要根椐自身条件,在市场经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靠勤劳智慧打拼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