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范用字一瞥——武汉市说话用字调查(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7:08 湖北日报 | |||||||||
湖北日报记者晓方 通讯员向家文 实习生丁黎 刘轩 郝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近3年,连日来,记者走访武汉三镇街头,调查的结果与“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要求尚有距离。 比如部分题字、门面招牌、企业标志等,还存在着一系列不规范用字现象。这主要表现在: 半中半英惹麻烦 为了更好的将武汉推向世界,武汉市的不少标志、路牌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但是,由于某些用法的不规范,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记者在武汉市的江汉路发现,指引路牌上写着中文“江汉路”,下面是汉语拼音“jianghanlu”。但是在江汉路另一处的汉语拼音却是“jianghanroad”。经常到江汉路步行街游玩的华中科大留学生琳达告诉记者,她们这些留学生容易闹迷糊,不知道到底是汉语拼音还是英文? 化简为繁以为美 在省政府附近的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其中“国”、“发”两字就写成“”“”繁体。而在武汉广场七楼的游乐场,写着“红帽象”与“宏懋象”这两种音同字不同的名字。还有如“真丝”“来”等某些商品产品的名称,无一例外的都夹杂着繁体字在里面。这些地方大多认为写繁体字是“有学问”的表现,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其实这种看法相当幼稚。写繁体字与“有学问”之间不能划等号。关键在于繁体字应该用在什么场合,用得其所。如果弄不清汉字的繁体与简体的关系,见到简化字就有意自作主张地将它改成相应的繁体字,结果难免出错误。例如“皇后”这样一个比较常见的词,有人认为这个“后”也是由“後”简化成的,于是随心所欲地写成“皇後”,闹了笑话。又如街上许多发廊,往往容易写成“廊”、“廊”,这些都是不对的。连一般人不会写错的字都写错了,恐怕只会出丑闹笑话来吸引人吧?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繁体与异体字都是不规范用字。不规范的汉字主要包括已被简化的繁体字、已被淘汰的异体字、错字和别字等。但在以下情况下可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写字;注册商标等。 太过简单闹笑话 在中山大道的路上,记者发现电缆的盖子上铸着“武汉市建设局”几个字,可其中“建”字简化得不能用电脑打出来。还有一些餐饮行业将鸡蛋写成“鸡旦”,“零”写成了“另”,“萝卜”写成了“罗卜”等等。仅仅就是为了图一时的方便,就胡乱简化起来,甚至搞起了“发明创造”。例如:并(饼)干、青交(椒)、(面)包、上娄(楼)、兰(篮)球等。这种“自造字”的存在和运用,实是一种干扰汉字规范化的消极现象。 计量单位不统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对计量单位名称用字相当混乱,有些人用“英尺、英寸、英亩、盎司、千瓦”等来表示相关的计量单位名称,使人们在交际中造成混乱,甚至在工作中造成差错和失误。还有些计量单位名称,人们口头上称说时是双音节,如“英尺、英寻、加仑”等,可是书写却用的是一个字,如“”等,这就造成口语和书面语的不一致、不协调。 为了使人们更加顺利地进行交际,实现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和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对汉字体系中的计量单位名称用字加以规范,统一计量单位的名称和用字。 错字别字太不该 高校、党政机关和新闻媒体等是推行规范汉字的榜样,可有时候也出现错字别字,误导受众。例如前段时间,一些高校、新闻媒体时常出现:把“缘分”写成“缘份”、“竞争”写成“竟争”、“噩梦”写成“恶梦”、“遥控”写成“摇控”,还有的把“鱼竿”写成“鱼干”、“师徒”写成“帅徒”、“完形填空”写成“完型填空”的。一些报刊上总是容易把气温写成“多少℃度”、“不食人间烟火”写成了“不识人间烟火”。 两者相争起纠纷 前段时间报道阿富汗战争的时候,媒体上的一个人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名字———“拉登”和“拉丹”。人们就开始迷糊了,这个恐怖大亨到底叫什么啊?如果从直译的角度来看,理应为“拉丹”。可是由于起先众多媒体多次以“拉登”的名字报道,使得许多读者都适应了这个名字。后来两个名字并用,弄得读者不知道以谁为准。还有足球教练阿里·汉,有的媒体翻译成阿里·哈恩。这些不统一的译法,都不利于推广规范用字。 有些人认为:字写得对不对,不过是“雕虫小技”、“无关紧要”。这种看法显然不对。从古到今,有许多真实的故事都证明了一个字写得正确与否,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大奸臣,有一天他得知内弟喜得贵子,于是提笔写信祝贺道:“闻有弄獐之庆……”原来古代常将生女孩叫“弄瓦”,生男孩叫“弄璋”。“璋”是玉器,将玉器给男孩儿把玩,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成大器。而“獐”则是一种形状像鹿的小动物。李林甫因为写了一个别字,便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不学无术的“弄獐宰相”。 记者从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了解到,公共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用方言接待顾客、商店用错字做招牌是违法行为。而不规范用字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呢?语言文字专家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政府、媒体宣传规范用语用字的力度不够大;二是市民对规范用语用字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对此,他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自身做起,规范用语用字;二是从家庭做起、从学校和单位做起;三是在社区内树立永久性的规范用语用字宣传牌、开通社区广播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