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室”冷热启示录——关于军校学员心理疏导的话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7:23 解放军报 | |
主持人王志祥语: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军校学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全军院校相继开设心理学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大了对学员心理疏导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力度,成效明显。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既需要继承我军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需要大胆探索,不断改革,勇于尝试新办法,积累新经验。信息工程大学从一家新组建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诊室”受冷落这一现象调查入手,引出了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学员心理疏导工作的话题,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迪。 话题背景:前不久,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精心选拔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教授,购置先进的心理测试设备,开设了一个专门为学员解决“心病”的机构,大伙儿都叫它“心理诊室”。原以为,学院有这么多学员,这个“心理诊室”肯定会非常“火”。然而,几周过去了,“心理诊室”却门可罗雀,偶尔来一个学员,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去匆匆,生怕被熟人碰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诊室”缘何受冷落 [录音回放]原因一:“我知道自己没病,只想找个人倾诉。可是‘心理诊室’太正规,自己总是主观上把它当成心理医院,总觉得进去的人都有心理疾病,是去看病的,所以几次想进去都没能下定决心。”学员甲这样说。 原因二:“我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自己去心理咨询的事以及咨询的内容被‘曝光’。要是让同学知道了,他们会不会认为我真的是心理有病?要是让队领导知道了,会不会认为我不相信他们?尤其担心有的心理咨询员对咨询的内容当作故事到处传播。”学员乙这样说。 原因三:“我觉得‘心理诊室’里的心理咨询形式单一。面对面的咨询不一定代表彼此‘心贴心’。人的思想有时真的很微妙,投缘才可能说心里话,不投缘,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心病’告诉他。”学员丙这样说。 精心打造新“诊室” 刘平(宣传科长):根据学员对“心理诊室”提出的种种困惑和疑虑,我们及时归类总结,迅速调整改进。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板报、橱窗以及网络等向学员介绍“心理诊室”的基本情况,及时澄清部分学员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增开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在网上开设了“诊室茶座”。学员与咨询员面对面接触时,也不要求他们报出具体系、队与姓名。同时还强化了咨询员的保密纪律。 [现场实录]镜头一:一个双休日,小李拨通了“心理诊室”咨询热线电话,把自己心中的困惑向对方倾诉,电话那端的咨询员对她进行了心理测试,对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小李走出房间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镜头二:黄昏时分,心理咨询员袁付成和王建军又在“心理诊室”开始用网络解答学员们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网名“一兵”的学员给咨询员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谢谢未曾谋面的你,谢谢你1个月来的悉心疏导,终于使我从心灵的‘沼泽地’中走了出来。”储建南(理学院政治部主任):“心理诊室”成立之初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说明我们对学员的心理把握不够准确,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不很到位。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规律和特点,及时改进方式方法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心理诊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逐渐受到了学员们欢迎。 功夫下在“诊室”外 郑云正(电子技术学院政治部主任):据调查统计,凡去心理咨询的学员,真正称得上有心理疾病的只是极少数,而大部分学员是因为某一阶段为某件事想不通而产生了“心理疙瘩”。其实这些“心病”一般都无须找心理医生,任课教员和系队领导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他们疏导解决。我们学院成立了基层、机关和咨询机构三级心理疏导教育骨干网络,全面开展这项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青年官兵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袁邦福(大学政治部主任):“心理诊室”不愧是开展学员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场所。事实证明,改进后的“心理诊室”受到了学员的极大欢迎,它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心理疏导工作有其特殊性,这项工作仅靠心理课程、建立“心理诊室”,以及专职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员来做是远远不够的,既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更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顶层设计”上做文章。很多时候,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是不分家的,把学员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他的“心病”也就自然解除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政治工作者,加强学员的心理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平时要加强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在做好学员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努力当好心理疏导工作的“排头兵”。(解放军报2003年09月22日第8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