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学院一教授传达室里看大门 是改革阵痛还是人才浪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8:09 江南都市报 | |
河北省科学院近些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对此,院方负责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直喊冤,认为是院方对他们不公正,是用人上的“人治”因素在作怪,是人才浪费。 刘志明:正教授看大门太“奢侈” 刘志明,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正教授级外语译审,是河北省仅有的两名精通波兰语的人才之一。1993年到单位下属公司任经理,后因公司倒闭,已56岁的他成了看大门的门卫,一直持续到1997年3月恢复翻译工作。 本人自述:怎么也想不到我一个正教授会落到如此地步。我实在不明白,我给院里做了这么多贡献,没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这么对我? 院方说法:院里1992年搞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让他看大门已经是照顾他了,起码有工资嘛。记者点评:人事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就我国国情而言,人才也远没有多到连个“坑”都没有的地步。 王英华:感觉有人偷了我的“奶酪” 王英华,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工作,从事科研项目管理。1994年,到院下属的科技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因与公司经理发生矛盾,1996年离开公司在家养病。1997年被安排在院传达室发报纸,1999年提前病退。 本人自述:我跟刘志明有些类似,也是搞经营没成功,回院里就没工作了,其实并不是我能力差,主要是没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院方说法:如今科研单位岗位搞的是人才和部门间的“双向选择”。所以,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不行的。 记者点评: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用你是人才,不用你是庸才”,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张成槐:我的活有小学文凭就够了 张成槐,河北科学院能源所工程师,在职研究生。因申请不到研究课题没活干,累计在乡下做了4年与科研无关的扶贫工作。去年冬天开始在传达室发报纸。 本人自述:其实我现在做的活有小学文凭就够了,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说实在的,在我们所里的科研人员中,我绝对不是最差的,但我的工种确实是最差的。目前我正复习考博士,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院方说法:科学院改制后,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创收艰难。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像张成槐这样的在职研究生没活干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点评:张成槐的遭遇很大程度是由于单位的衰落。让他去发报纸并不是单位人才多得用不过来,而是单位没有能力再给其提供岗位。这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紧迫。(据新华社电) (江南都市报) | |